制度经济学 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11: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制度经济学

第一讲 导论

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企业文化) ②、中观:市场制度。(股市)

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标的物产权)

(2)视角:经济学视角——效率。(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 (3)方法:两种方法

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 交易成本

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

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 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 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2)完全信息:现实——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3)完全竞争:现实中长出现套牢的情况,然后据以讹诈租金,承担投资失败风险。 假设:即时交易——实际:延时交易

专用资本投资:时间专用化,场所专用化,设备专用化,人力资本专用化。

(4)机会主义人:(斯密的假设)卖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赚钱,利用机会盈利。 而现在多采用经纪人假设。

以上四个条件任何一个不具备,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讲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新界定。

1、产权不是人队伍的关系,而是由人对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界定。 1、界定:产权归谁所有。

2、维持:①、法律:国家强制力维持,交易成本太高。

②、习俗:约定俗成的礼俗,个人势力(中国常见)。道德&集体放逐。 3、分割、弱化: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割,可能是受法律或习俗的影响。 (刚开始有电视时,人们串门共同享用)

三、产权界定维持与科斯定理。

1、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的影响是中性的。(产权判给谁都可以,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购买)不符合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

2、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如何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是有影响的。(出售放漫天要价,增加了额外成本。)

3、第三定理:产权的界定和维持也是需要耗费交易成本的。

四、产权的几种形式。(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集体产权/公共产权、无主产权) 1、私有产权:排他性产权。应当私有化——激发所有者保护。 2、俱乐部产权(某些称集体产权):典型例子,合作社(西方)。

俱乐部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发达国家政治上保护农民的一种形式。 与我国公社的不同:

①、为满足公共需求,为自我服务。

②、出现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将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制定价格,但农业原料高价。农业利益压低,工业利润增加,实现工业化。 ③、西方:自主参加,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府强制参与,号称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第五讲 宏观制度供给(产权制度&政治政权)

一、宏观制度的供给。(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位一体) 1、产权:产权的保护和维持是否有效——长期增长的关键。

2、国家怎样供给产权:并不是100%供给。国家是统治者、经纪人,有私人,选择对其最有,追求统治者利益最大化。收益—成本。

收益:产权很好地保护、界定、维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粮食产量上升,总产值上升,国家的税收增加。 成本:界定成本、测量成本、被统治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的替代者(统治阶级太压榨,可能被推翻。) 3、古希腊:民主制的受益者仅限于少数贵族,产权保护在与征战,军队是关键,需要军事技术、铠甲,但但是铁很贵,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铠甲武器,为国家做贡献才有资格参与民主。 4、16-18世纪几个民族国家的兴衰:产权保护不通,各国发展不同。 (1)西班牙:保护新型资产阶级做得不好。 新经济兴起,王室财政三大来源:

①、哥伦布在拉美地区获得的海外财源:最大来源。

②、附属国荷兰:西班牙为荷兰运输必经之地,也因此商业发达。 ③、国内:农民、牧民、新型资产阶级税收。 出现问题:

①、农民牧民有冲突:牧羊会吃小麦。因为牧民缴税多,西班牙国王偏袒牧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结果,没有保护农业,牧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科斯:农业强大是很重要的基础。总体看:提供商品;粮食产量增加。) ②、国王权利增大,新型资产阶级软弱。 ③、附属国造反,贸易之路被阻断。

结果:国家还不起债,杀债主,信用下降,商人离开。

(2)法国:国王和贵族之间不和,国王打仗,从贵族身上搜集资金,赢了,国王强大。对贵族金银保护,对城市手工业进行保护。 (3)英国:

改革前:财力并不雄厚,财富多集中在贵族和行会手中,新型资产阶级表现为毛呢包买商与农户的结合,拿到订单外包给农民,但会妨碍行会利益。行会向国王寻求保护,国家交给郡长,郡长拿不到工资便不管,农民继续壮大。

改革:羊毛出自羊,养羊需要草地,引发圈地运动,将贵族产权收回重新明细,贵族商业化,英国资产阶级化,而农民被赶走,流离失所,城市出现大批廉价打工者。

二、宏观制度的变迁。

1、起点:制度均衡。不完美但无反对、革命。

原因:是由于各方利益主题基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算计,认为现行制度的变迁(改良/革命)是不合算的。既定体系内部系统稳定。

2、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外生因素,天灾、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发现、原油资源枯竭等。 3、古希腊制度的变迁 (1)奴隶制——农奴制。

①、原因:军事技术的扩散,主要靠罗马军团(后被日耳曼参与并占据)。

②、过程:水运成本最低,因为取道地中海,推进了欧洲、北非、西亚的贸易。古罗马统一大市场后,开始了为了贸易的生产,在种植园、矿山和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使用奴隶,但监控成本高(集中方便监控)。战事吃紧后,财政负担加重,内附国不再纳贡,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破灭。经过日耳曼的冲击,商业崩溃,农业幸存,此时奴隶制不再合适,改为农奴制。 农奴制VS资本主义:

农奴与农奴主,是人身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工厂主,是自由雇佣关系。 (2)13世纪:

①、农奴制时,有劳役地租(种得的粮食上交)和徭役地租两种形式。 农奴对于贵族的人身依附性很强。

②、殖民开始后,贵族主要依靠好政策吸引其他庄园的农奴逃来自己的庄园,原本的两种地租形式逐渐废除,改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农奴的人身自由也得到缓解。 (3)14世纪:

11-15世纪,欧洲发生严重天灾,十字军东征带来黑死病,劳动力因此大大减少,经济规模收缩,但货币发行量不变,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值钱,货币地租不够,后退到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形式。对此,东欧加强管制;西欧则自由放任,允许两种选择同时存在。

三、意识形态:文化道德、理念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纪人。 权力压迫——口服心不服;权威——心悦而诚服之。

第六讲 市场制度

西方:认为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需要认为构建。首先要消除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大,市场机制就无法展开。

柠檬市场(旧的、二手货的、有瑕疵的):

①、优点:每一次旧货买卖,完成一次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②、缺陷:信息不对称。卖主会隐瞒哪里有毛病,买方则全面压价。地域5W不卖——买主买到只值2.5W——卖2.5W——低于2.5W才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消失。 小企业贷款:风险&利益。

银行需要做调研,花与大企业一样的本钱,但利益较少,提高风险溢价,小统一10%,风险低于10%的退出,中高风险的企业存留。同样,银行再次提高,更高风险的企业才承担得起。

1、品牌:人为市场构建的一种。品牌拥有者会精心维护信用,节约交易时检验鉴定的成本。 2、索赔制度:召回、说明书——信息透明。 3、特殊契约:分成——书作者&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