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完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2 4:45: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训练语感 品位诗歌,感悟意境 过程与方法——读—品—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诗歌欣赏拓展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积累,使学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三首中秋咏月诗词,熟记咏月名句 品位词语的运用,感悟诗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理解《水调歌头》中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诗歌欣赏拓展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渐入情境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式能像古诗词一样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心理结构。没有古诗词,我们的某一种心情便没有人能为我们一语道破。比如,春雨时我们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落雪时我们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节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秋时我们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欣赏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一起走进古今诗人为我们

设置的中秋情怀之中。 二、 欣赏三首诗词 (一) 品读《十五夜望月》 1、熟读,训练语感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感悟意境,品析词语

思考: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洒下一层银白色的霜雪,让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了,清冷的露珠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诗人于庭院中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禁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也一定沾湿了桂花树吧?那月中的嫦娥,吴刚,玉兔呢,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吧?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在独自凝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望月,神驰意远呢?只是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到谁的一边?诗人没有正面抒情,而是用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本是诗人在对月怀人,却说那秋思仿佛随着月亮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思考: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运用的好,为什么? 1)无声,细致地表现了冷露的轻盈,又渲染了浸润之久。

2)落,不同凡响,把抽象的秋思形象化了,化静为动,化主动为被动,秋思本自人心头升起,却说是“落”在心头,把怀人的思绪表达的深沉含蓄。 3、 背诵

(二) 品读《水调歌头》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价它:“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它的地位和价值。 1、熟读

生读,师指导师范读生再读(自由读,齐读) 2、合作探究,生自学品读这首词

印发赏析文章《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结合书下注释自学。 3、师检测自学情况

1)通过刚才和作品,和赏析文章的对话,这首词中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2)你觉得这篇赏析文章哪些地方分析的特别精彩?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一说?

3)这首词的小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