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7 17:05: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欢迎下载。
——曹操《观——杜甫《登高》 ——刘禹锡《秋词》 ——杜枚《山行》
精品文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学生交流后屏幕示例: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教师小结: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闲淡泊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
3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