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0:19: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一个有效的三段式推理必须满足那些规则?
1、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出现“四项错误” 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就会出现“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周延性,是一个形式意义上的概念,在分析具体判断时,不必拘泥于它们在判断中的实际情况,应考虑它们的形式结论。 第一,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 第二,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 第三,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第四,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会出现“大项不当周延”或“小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4、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5、如果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如果结论否定,则前提有一否定。
D、试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分析中西方科学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理解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有何启示?
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正是西方思维对于求知的好奇型与纯粹性引导着他们进一步探索光的故事,进一步展开对自然、人文、科学、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思索,逐步探求与完善着他们的理论,最终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
第三,在科学研究中,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而不作周密的详细的分析。中国思维重视经验的积累,中国人以前人的经验作为生活的基础,以前人所言所行作为安身立命的准则,而缺乏一种实证精神,所以中国理论科学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跃。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理性、推理,崇尚逻辑思维。西方人要求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化,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认识事物普遍性与本质。正因为此原因,中西的科技研究形成了显著差异。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
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
第四,中国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基点把事物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为习惯于从世界或事物的总体出发,强调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注重思考错综复杂的整体及其过程与关系,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以这一特征为基点,就决定了中国人倾向于对事物作抽象的综合把握,而不是作具体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整体综合,只能是直觉意义上的综合。 而西方思维方式是以个体性为基点,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这通过分割与整合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在西方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就是由个别的物质单元即“始基”组成,万物的差别是由“始基”的特性所决定的。在统一的世界图景中,西方人注意发现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充分展现了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矛盾性。西方人强调个体的间断性,习惯于从一个个间断的个体出发研究,再推而广之,论及宏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西方人强调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个体组合而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要素和构成的途径,并由此阐述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个体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分析,力求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求某种纯粹的单一元素,并力图从总体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概念。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西方人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研究,这样可以把隐藏在整体中的重要细节找出来,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科学研究与进步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别。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指导下,世界是不可认识或者是认识不完的,所以就不去主动地研究,而是与之保持和谐,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关注的现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发展科学理论。而但是科学是建立在对客观具体事物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思维,就不会产生科学。在西方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西方人对客观事物做实证性考察,深入解剖、分析,运用逻辑的归纳、演绎等手段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长久以来西方处于极其进步的地位。
启示:重建划界问题的多元标准 科学具有不同质的“质”,但异质的科学具有整和 性.这种整和性表现为复杂性、生长和新的模式。因此,科学划界是可能的,划界的目的是拒斥伪科学对文化的侵害。因为.伪科学比科学的权威对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害处要大得多。总之.科学划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萨伽德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多元划界标准:(1)科学使用 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性的思维方式;(2)科学追求检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则忽视经 验因素;(3)科学研究者关心与竞争相关的理论评价,伪科学研究者则不关心竞争理论;(4)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的理论则会包含许多特设性假说;(5)科学随着时期而进步,伪科学则保守 而停滞不前。萨伽德同时提出了上述标准的几点说明:(1)我们可以查看某领域更接近于前者或后者,来判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2)对以上每个特征都还可以进行精确化;(3)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某一时 期的伪科学可以发育成科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
通 过一组多元标准加以区别,其中心理因素如相似性 思维和历史因素如进步性又是关键的二元。
从科学划界的历史上看。一元标准都失败了,虽 然每一个标准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知道,科学是 异质的,复杂的,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也是模糊。非此即彼的一元标准必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同时,科学是一种实践.科学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 有通过哲学家、科学家澉治家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共同表决.才能更合理、更周密地给科学划界;科学又 是一个历史范畴。一个好的划界标准必然是针对科学实践的、多元的、历史的、模糊的、可操作性的标准。但无论如何。证伪或证实作为方法应成为一元,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心理因素,理论的进步性作为一种历史因素也都各应成为一元。总之。作为科学的医学必须具有系统性、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社会价值性、开放与发展性、探索性和可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