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5:12: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 (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

3.河口湾: 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

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

(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 (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

(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3700m;

(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8.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视能量差异,又分平均海平面至平均高潮面的上潮间带和平均海平面以下至平均低潮面的下潮间带。

9.大陆架: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通常指低潮线以下,向深海延伸至陆架外缘坡折的环大陆平坦地带。简言之,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10.海底峡谷带:发育于陆架和陆坡地区,这些峡谷是搬运粗粒沉积物到达深海的运移通道,它的深度可达1000~2000m。其尾部通常与海底扇相连。

11.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其面积和深度较大,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大洋有明显区别(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1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群岛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白令海等)

13.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收敛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它的组成有大陆架、大陆坡,而大陆隆不发育,代之为海沟—岛弧体系以及边缘海盆,由于岛弧中火山、地震活动较频繁,所以这类大陆边缘又称为活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区。

14.A 型俯冲带:也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因此也称太平洋型汇聚边界。沿这种边界大洋板块潜没消亡于地幔之中,所以也称消亡型或破坏型板块边界。发生于大陆岩石圈内的俯冲带也称A型俯冲带 15.火山型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的破裂普遍伴有大规模的、短暂的火山作用,这些岩浆活动的规模超过了大多数显生宙大陆裂谷,形成火山型被动边缘,也称火山型张裂边缘

16.洋中脊:从宏观角度来说,洋中脊就是由横向断裂带(转换断层)分隔的一系列与海底扩张轴有成因联系的山脊和隆起系统。

17.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铁锰结核,是分布在大洋海床上的一种自生多金属矿产资源,大小相差悬殊,外形从杨梅状到土豆状、菜花状或瘤状块体,一般由核心及围绕它的壳层构成,其矿物成分主要为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富含Cu、Ni、Co和多种微量元素。

18.锰结壳:是指一种生长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由于其含钴量较高,又称作富钴结壳。

19.天然气水合物:亦称为可燃冰,它的分子结构比较特殊,是在刚性的等轴笼架结构六方晶体的水分子(H2O)中存在甲烷(CH4)分子。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实质上是包含天然气的水笼形化合物。

20.海底热液矿床:指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富含Cu、Pb、Zn、Au、Ag、Mn、Fe等多种金属元素,通常以块状硫化物、多金属软泥和金属沉积物形式产出。

21.海平面:是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 22.相对海平面变化: 世界上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值与当地陆地升降值的代数和,称为相对海平面变化。

23.威尔逊旋回: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记录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交替的大洋开闭旋回被命名为“威尔逊旋回” 。 二.简述

1.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方法及目的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方法

简称海洋物探,是在海上运用物探仪器测量海底岩石的某些物理性质,以推测海底地质的一种方法。海洋物探包括海洋地震、海洋磁测、海洋重力和海底热流等。 调查目的

(1)通过海洋地质调查所收集的海底地形、底质、热流、重力场、磁力场等资料,为国防、航海、渔业和各项水下工程等提供基础资料。

(2)阐明海底矿产资源赋存的可能性及其分布规律,划定远景区,供进一步调查或研究。 (3)为海洋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积累基本资料。 2.图示砂质海岸地形的海岸结构单元

3.河口湾的定义和典型特征 定义: 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另一种定义: 海洋学上的河口湾(Estuary): 半封闭的、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某种程度上被大陆淡水冲淡的沿岸水体,上界为氯度0.01‰界线。地貌学上的河口湾(Estuary): 海水进入河谷的入口湾,上界为潮流界或沉积物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 河口湾典型特征:

河口湾是被海水淹没的河口区,其走向大多垂直海岸。 河口湾内咸淡水混合,往往产生双向环流。

沉积物一部分来自河流输沙,另一部分由潮流带来。

在有沿岸泥沙运动的海岸地段,砂嘴常使河口偏转。河口湾的发育趋势将转变为三角洲。 4.图示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并加以描述说明

5.潮坪沉积的鉴别标志

? 构造环境—大规模的潮坪多发育在稳定陆架边缘。

? 沉积体形态—呈长板状体,潮间坪沉积体一般仅数m厚。

? 岩性—陆源碎屑潮坪沉积为粉砂、粘土和砂。潮间坪上部以粉砂、粘土为主,下部

砂增多。

? 沉积构造—透镜状、脉状、波状复合层理及羽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构造,潮道中

可出现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泥坪相上部常出现浅水暴露标志,如干裂及爬迹;具有生物扰动构造;盐沼相具纹层、波状层理及植物根。

? 生物—生物门类因地而异,动物碎屑为腹足类及瓣腮类,夹植物碎片

? 剖面相组合—位于陆相和海相之间,多处于进积岩相序列中。薄层的潮坪沉积往往

覆盖在砂质潮汐三角洲相或河口湾沉积之上。

6.图示理想浊流沉积序列(鲍马序列)

鲍马层序是一次浊流事件形成的浊积层的理想层序,在垂向上自下往上具有A、B、C、D、E五个段。

? E段—泥,具粒序性,常见生物扰动构造;

? D段—细粉砂,平行纹层,常见同生变形及粒序构造 ? C段—中粉砂,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偶见包卷层理 ? B段—砂,平行纹层、粒序层理

? A段—砂或砂质粉砂,块状,无粒序或不明显,具冲刷底面

7.珊瑚礁生长环境的要求

⑴浅水(最深到80m); ⑵温暖(水温18-30℃); ⑶正常盐度(27-40‰); ⑷强日照;

⑸丰富的养料; ⑹低浊度; ⑺适合固着的稳定底质

因此主要生活在南、北纬20o以内的热带海域。

造礁珊瑚生长于水温18~36℃(最适为25~30℃)、盐分27~40‰的海水中。

因共生的藻类须有光才能生长,故珊瑚礁的生长主要位于低潮位与水深30米间的海底。 8.深海大洋沉积物的来源和分类

? 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 海洋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 ? 其他来源:火山、宇宙物质

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机构(JOIDES)分类

? 远洋粘土—陆源粘土、粉砂为主(>60%),自生组分及鱼骨的含量>10%,含生物

骨屑<30%

? 硅质生物沉积—含硅质生物骨屑>30%

? 远洋硅质生物沉积—含硅质生物骨屑>70%

? 过渡型硅质生物沉积—含硅质生物骨屑30-70%,含粘土>30% ? 钙质生物沉积—含钙质生物骨屑>30%

? 远洋钙质生物沉积—含CaCO3 >60%,有孔虫软泥、白垩及石灰岩

? 过渡型钙质生物沉积—含CaCO3 30-60%,泥灰质软泥、泥灰质白垩及泥灰质灰岩 ? 火山沉积—火山集块(>64mm)、火山砾(2-4mm)、火山灰(<2mm) ? 特殊岩石类—蒸发岩、浅水灰岩、结核、黑色页岩、含金属泥

9.海和洋的概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