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讲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4:47: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 第一章艺术的定义

问题思考

1、展览会为什么会不接受这件作品?展览会是依据什么标准来接纳和拒绝展品的?

2、谁是艺术品的判断者?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收藏家?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

3、一件作品是否既可以是艺术品又可以是实用的的物品?现成的物品和艺术品又没有区别?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艺术品,决定于我们去怎样看待它么?4、艺术品的标准和规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的永远不变的标准? 传统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假定

1、艺术必须是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特的。3、艺术看上去是美的。4、艺术应该表达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和技术

我们顺着这五条标准来审视上述我们所提的问题

首先:艺术被看成一种手工劳作,与机械化流水线的工业品是不同的。

其次:艺术品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以及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第三:艺术品应该具有足够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而且这种美的外观只为了人们的欣赏而存在。 第四: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 最后,艺术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某种技能或技艺。 那么到了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呢?什么是艺术品呢?

首先,艺术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讲的艺术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艺术概念 《后汉书·成帝纪》卷二十六:“顺帝永和元年,又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来李贤在作注释时说“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世说心语》有《术解》《巧艺》两篇

《魏书》里面作者将“占侯、医卜、堪舆”与“篆、书、音、律一起列入了《艺人列传》。 隋炀帝杨广曾编纂《古今艺术图》 ,又叫做《古今艺术》,据《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中对这本《古今艺术》的注释,《古今艺术图》中的艺术所指的不止书画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游艺、园艺等。 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分列“杂艺类”, 郑樵编撰的《通志》里分列了《艺文略》,而玛瑞临编撰的《文献通考·经籍志》里面列有“艺术类”,这些艺术的是承续着《世说新语》中的“术解、巧艺” 内涵的。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将艺术的概念宽泛化。

在《理学汇编》中的“字学典”中包括字体、法帖、书法、书家、音韵、方言,以及笔墨纸砚等。

《四库全书》 将古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在子部专列艺术类,分数华、琴谱、篆刻、杂技四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艺术一词是由艺这个词发展而来的,比如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于艺” “求于艺”。《庄子》中的“说圣人耶,是相当于艺也”,这里的艺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些技巧能力。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有好多意思,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一是途经、方法、策略的意思,二是技艺,专门知识的意思,三是学术、学业、学说的意思。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西方语汇中艺术的演绎发展

“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这样对“art”进行解释的: ① 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② the fine arts;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 ③想象力及个人鉴赏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的事情;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教学演说等。 ④诡计、诈术、巧计、策术、魔术、妖术。 艺术一词在西方历史中的变化

从艺术这一概念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在的艺术观念是不一样的。第二、从艺术概念的历史来看,也有一个不断被提升拔高的过程。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奴隶和下层人的手工劳作,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所蔑视的劳动技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艺术则和贵族关系密切,无论文法、修辞还是算术、音乐都是贵族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提升人的心智的途径。18世纪提出美的艺术之后,艺术的概念便进一步和天才、才能、创造等概念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浪漫主义以前,创造的概念不被应用于艺术家,艺术家是制作,浪漫主义把作为神的特权的创造力返还给艺术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文化观念的激变。而艺术是创造,是需要天才和才能的,这已经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了,艺术观念的发展别有了精英注意的色彩。第三、艺术的概念的历史还呈现出一个逐步独立以至于减缩的过程。

早期的艺术概念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联系,艺术是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随着美的艺术地强调,艺术渐渐的脱离了现实的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日常生活,转而成为审美态度和判断的对象,范围也日益缩减。艺术再现在社会中似乎只是存在于音乐厅,美术馆,剧院,图书馆或者艺术院校的中,艺术渐渐于日常生活脱节了,所以杜尚的喷泉带有令人震撼的性质,因为他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直接转化为审美对象,对创痛的艺术概念进行了质疑和颠覆 结论

如果非要定义什么是艺术,我的观点是;

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在这个总范畴下还有一些具体的艺术概念,如现实世界、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欣赏者等等。 所以艺术包含了四个基本的要素,也就是艾布劳姆斯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学说;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艾布劳姆斯是从艺术品这个概念来规定艺术四要素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视为对艺术的这个总概念的具体描述,艺术的四要素说较为完备的囊括了艺术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当我们指称艺术这个概念时,实际上是涉及这四个要素或者其中的某些要素。

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家族,它包括艺术品、以艺术品为中心的现实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范畴。而对不同要素关系的强调,又构成了不同艺术学说。 何谓艺术品问题:第一: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品第二:是否一切人为加工制作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呢?第三:作为欣赏者,我们是如何把一件人造物视为艺术品的呢?换言之,我们是依据什么原则授予一件物品艺术品的资格呢? 结论第一个结论: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或者赋予特定意义的物品。

第二个结论: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一件人工制品是否成为艺术品,取决于我们在什么场合以及对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审美的还是实用的)

第三个结论: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也就说,一定的时期的社会文化通过其艺术的制度化程序,授予特定的人造物品以艺术品的资格,于是,这样的作品便被当作艺术品来加以欣赏了。第四个结论: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的概念。

这四个结论标示了艺术品具有如下特点:人工性、审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自身的开放性 艺术、美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一、文化背景1、西学东渐(明末清初、清末,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2、新式教育、印书馆、艺术刊物3、新文化运动和美术思潮的传播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一、 几个关于模仿的故事1、画龙点睛2、皮格玛丽翁3、宙克西斯与巴哈西斯4、落墨为蝇

从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画家技艺的高低是以模仿的是否逼真为标准的。2、就辨别绘画的逼真性,画家的眼睛才是最敏捷的。3.模仿性的绘画,往往能造成一种效果,就是以假乱真。 4、展示了艺术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1、内容2、根源 人的本能 认知的快感

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第一幅)

? 1、马格利特挑战了我们的欣赏习惯。2、语言消解了

所画烟斗和真实烟斗之间的区别。 ? 3、在艺术中,被表现的对象与表现物之间并非同一个

事物,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丧失了艺术存在的根据。 ? 4、再一幅画中,我们欣赏的是被表现对象的艺术形象,

而不是被表现对象本身。如果我们想看烟斗本身,可以直接去看实物本身。5、这不是一只烟斗与审美态度。

以《白毛女》《奥德赛》中的演出事件为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再现范畴丰富的美学意义

首先:再现是一种艺术表现,它不等同于被再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再现所营造的是一个审美的想象世界。正如冈布里奇在

其《艺术与幻觉》所言:再现应当是一种翻译,而不是一种抄录,是转换式的变调,而不是一种复写。

其次:再现会唤起欣赏者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对真实的事物时的体验是相近的,也正因如此,艺术才作为一种替代不在场的事物而发展起来

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第二幅)

第一:从这幅画复杂的意味中,我们可以进入再现论的另一种解释模式----象征论。第二:画面的双重解读

第三:艺术的再现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摹写现实世界的样子,艺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术家采用艺术符号来再现。正如美学家布洛克所说:

在对艺术的知觉中,我们既需要注意它所使用的媒介,又要注意它再现的物体。艺术品并不仅仅是呈现一个物体,它还要展现一个艺术家运用某种艺术媒介对这个物体的描绘和转译。假如仅从媒介物本身便可看出它所代表的物体,那还要艺术家干什么?因此艺术就存在于媒介和再现物之间的紧张作用中,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者,艺术便不在存在。

艺术真实与视觉真实、生活真实

阿恩海姆关于描绘池塘的两种再现方式 艺术真实与视觉真实、生活真实 一、以一张描绘的桌子为例

二、以毕加索、马蒂斯、杜尚、巴拉的绘画为例 画家利希特的故事

瑞士著名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路德维格·利希特(1803-1884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插图画家)曾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他年轻时在蒂沃利,有一次同三个朋友外出画

风景,四个画家都决定要画得与自然不失毫厘,然而,虽说他们画的是同一画题,而且各人都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眼前的风景,但是结果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就如四个画家有截然不同的个性那样。述者由此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和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的。” 艺术与情感、表现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说明:诗歌、音乐和舞蹈皆源于人内在情感的表达之需要。

另一方面又表明,各种不同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和强度上有所不同,颂诗、嗟叹、咏歌、舞蹈,似乎一个比一个更直接表达情感意绪

以诗词为例分析情感的几种表现方式1、自然主义的展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浪漫主义的表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3、现实主义的关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现与表现主义

从艺术四要素来看(世界、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表现和再现各有侧重。

表现强调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侧重的是艺术品如何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世界。 再现强调的是艺术品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关注的是艺术品如何真实的临摹现实世界。

表现主义是艺术上的一种思潮或者流派,它最初出现在德国。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由德国艺术批评家瓦尔登率先提出,用以描述柏林的一个先锋派艺术团体“狂飙突进”派。后来这个概念被用来说明艺术中这一倾向:它强调的不是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本身,而是突出艺术家对现实的主观反应和内心情绪状态。今天表现主义,通常是指那些带有强烈非写实和变形特征的艺术倾向,发展到极端,抽象主义便油运而生。 内容和形式之争 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马哲中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也有多种情况:形式落后于内容;形式超越于内容;形式和内容的性质根本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