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学校计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5:3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前湾中心小学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成绩的取得只能代表过去,要想在新一轮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通过学习来“洗脑”,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现代理念;通过学习来“充电”,完善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而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的场所。因而,制定本学年的学校学习计划如下:

二、创建目标:

总体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建立系统的学习组织,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整体提升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争创学习型学校,争做专家型校长,争当研究型教师,争做求知型学生的良好学习风气,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目标:

1、建立学习型领导集体。实现科学决策,以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为主题,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工作潜能。领导集体要将学校的每个人的愿望、理想、远景整合为学校群体的“共同愿景”,在开放、民主、平等、尊重的文化氛围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团队。坚持校内学习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参与各级的培训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3、建立健全我校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和保障制度,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4、通过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促进教育创新,建立便于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学习成果共享的平台,有效地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实践。

三、任务及措施

1、协调组织带领作用,确保创建活动完善有序为保障学习型学校工作开展行之有效,我校要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创建学习型学校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我校的创建工作,具体完善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计划、

学习计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上下联动,构建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的新格局。

2、建立计划制度为保障,促进学习氛围浓郁顺畅

(1)集体学习制度。坚持两周一次教研组业务学习制度,重点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就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并做好学习记录。

(2)个体学习制度。强调教师个人自学,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作出笔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3)考核激励制度。每学年评比一次创建学习型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把教师的学习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4)建立档案制度。成立教师个人学习档案,一年度为单位归档。 3、以终身学习理念为目标,厚实文化底蕴

全校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全校师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全校营造一个人人讲学习、人人想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

要利用教师会议,学校黑板报,宣传窗等阵地进行广泛的,有声势的宣传,强化学习意识,努力使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活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广泛地开展学政治法律,学教育理论,学业务知识,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引导教师始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创建学习型班集体。

4、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提高学习实效与教师素质 (1)新课程研讨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规定每月的最后一周为新课程研讨周,一周的时间内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汇报新课程实践中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体会及在课堂教学中理解与运用,研讨周的活动成了老师们研讨的辩论场,提高的实践场,学习的大课堂,老师们在研讨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新理念,新课堂,我们看到了教师们积极投身新课改的热情,同时更看到了全校师生与新课程共同迅速健康成长的喜人成果。

(2)实行“六个一”的学习管理制度,即: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一个教学故事 ,写一篇读后感;一期一篇论文, 作一节校级研究课,读一本书。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制度化的管理下,实现自

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学校将在学期末评选出优秀案例、反思、论文,集结成册,全校推广,并给予奖励。

(3)为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要求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要求每名教师订阅一本以上教育刊物,开阔眼界,丰富头脑,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札记,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4)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重点,提高教师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鼓励教师争做研究性教师。要将校本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在校听课不少于15节,互听互评,提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业务能力。 (5)力求实效,加强常规管理

结合新课程理念将培训目标定位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上。对全体教师提出要主动发展,超越自我。所以在活动中,重点培训教师以下几个能力:

① 适应新课该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②理解教材,用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指导综合实践的能力。④反思教学,超越自我的能力。⑤评价能力。⑥研究合作能力。

促成一个教师发展的诱因是两方面的,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一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量,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化成个人内驱力,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品质,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不竭动力。所以为了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我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骨干类型的教师来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在每位教师客观地自我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基础状况,制定出个人发展规划。个人发展规划中包括:必须达到的规定目标和自我确定的选择目标。

规定目标:每学期每位教师自学一本教育专著。参加一次新课程教改实验课,骨干教师必须参加教学科研,帮带青年教师。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种学习型团队。

选择目标:即在规定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教师自己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发展的欲望,再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培训内容,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己的教育生活。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学习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后撰写的论文、反思日记、随笔、优秀教案等装入其中,并选取优秀案例、教案、课后反思等装订成册,督促教师学习提高。每学期结束,每位教师还将对完成规划的情况先进行自我发展评价,然后再在学年组进行互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导评和审评,在不断地测评、反思的同时,引导教师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