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9:19: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心理学期末

第一章 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下三类问题的科学:(1)社会思维:知觉自我、他人、信念、判断、态度等。

(2)社会影响:从众、说服、团体等。 (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助人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①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②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是强大的,有些时候却是很危险的社会影响塑造行为;③社会心理学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④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中。

四、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①价值感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影响社会心理学家选择的研究,价值观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目标;②价值感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③“是”与“应该”的描述。“这是什么”是科学描述,“这应该是什么”是道德处方?

五如何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假设的形成与检验;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3.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六、社会心理学三阶段: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 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 3、迅速发展阶段

(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 (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第一节 自我概念

焦点效应:当你穿一件与众不同的衣服时,别人会关注你。 透明度错觉:别人会看穿你现在的情绪、感受。

一、自我与社会知觉的相互影响:1.社会环境对自我知觉的影响;2.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3.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4.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二、我们世界的核心:自我感觉

1.自我图式—自我概念的基础(图式: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影响个体对外在信息的加工。) 2.自我参照: 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3.可能的自我

三、社会自我的发展:1.扮演的角色;2.社会同一性;3.社会比较;4.成功与失败;5.其他人的评价(镜像自我) 四、自我与文化:

1.个人主义—独特自我;2.集体主义—相互依存自我

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不一样的自我,这个自我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不同,他们各有优缺点,也不完全是固定的。

五、自我认识:

①解释我们的行为;②预测我们的行为;③预测我们的感受;④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第二节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控制点:

①内部控制(相信命运由自己控制——自我控制); ②外部控制(相信被命运控制——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与选择减少有关,也与自我控制减少有关)与自我决定 第三节 自尊

自尊动机:经历失败之后维持自我价值。

自尊阴暗面:长时间的低自尊会导致物质滥用依赖、抑郁、过失行为、 第四节 自我服务的偏见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对于消极事件倾向于外部、他人的原因。对于积极事件倾向于自己的努力。

2.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 3.盲目乐观 相信自己优于他人 4.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为了维持自我形象会过分高估或低估别人会像我们一样的思考和行事的倾向。 虚假普遍性:会认为别人会赞同我们的观点支持我们高估与我有同样行为的人数。 虚假独特性:在能力方面倾向于低估。 5.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6.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见(自利偏见)的解释 7.反思:

a自我服务的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指标相联系,自我实现的预言) b 自我服务不良适应 c自我服务知觉与群体 第五节 自我展示 1.虚伪的谦逊

颁奖礼上感谢他人实际上是浅显的感谢——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2.自我妨碍: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当失败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外部原因来维护自尊)

3.印象管理:a 自我展示:我们想要的外在观众(别人)和内在观众(自己)展示一种赞许的现象。

b 自我监控:高自我监控(倾向于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会根据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言行,如变色龙);低自我监控(不顾及他人感受,只关注自己的想法)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第一节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1.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1.1归因理论:描述我们怎样解释人们的行为 海德:归因理论创始人 性格归因、情境归因 1.2推断特质 1.3常识性归因

凯利:共同反应(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还是偶然性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与他人的一致 如何评价凯利的归因理论?

将外部归因于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情境物和情境,是归因理论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但是归因模型归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2.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李·罗斯1977) 3.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归因错误 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对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用情景因素来解释。 责任归因是许多法院判决的核心内容。 4.犯归因错误的原因

4.1认知和情境意识:①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前者:关注环境;后者:关注行为者本身);②聚焦观点偏见;③观点在随时变化;④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效应: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就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 4.2 文化差异

5.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思维模式的适应性、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常常意识到不到这种思维偏见)

第二节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生活

1.知觉和解释事件:当社会信息受多重解释影响时,先入为主很重要。 政治、宗教和科学中的模糊信息通常会引起冲突的重要原因。

库勒乔夫效应:电影制片人可以通过操纵人们看一张脸的背景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知觉。 意义:尽管是客观事实,但人们仍然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这个事实,不同的人解释同一件事是有不同的思维和观点。

2.信念固着 信念固着现象

实验结果: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信息。 信念固着证明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其支持证据被否定时仍存在下来。

实验结果,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推翻这个信息,这一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

如何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解释相反的观点 3.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我们将信念存储在大脑的同时也构建了记忆,因此,记忆会引入许多事后推理,我们可以用现在的感觉和解释将许多不连贯的信念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很多人会虚构自己的记忆。 第三节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1.直觉判断

直觉的力量(图式、情绪、相关专业知识、内隐知识、阈下刺激) 直觉的局限性 2.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的现象

实验:kanhnemax & Tversky,1989

只有30%的正确答案在他们的自信判断区间。

实际计划者常常会低估工程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过度自信的决策者可能会带来一场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