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作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7:14: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芥川龙之介作品

作者:曾婷婷 刘国庆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

摘 要:《鼻》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其取材于《今昔物语》,小说深刻洞察、细致刻画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本篇文章通过对《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洞察人性中利己主义的实质,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探究芥川龙之介矛盾的心理。 关键词:鼻;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资本主义

作者简介:曾婷婷(1981-),女,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刘国庆(1992-),女,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3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20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有“鬼才”之誉。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1]。小说《鼻》于大正5年1月15日发表于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其师夏目漱石在书信中表示了高度赞赏:“这样的作品再写出二、三十篇就可以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杰出作家[2]。”《鼻》发表至今,围绕这部作品的作品论、作家论层出不穷。其先行研究主要包括主题研究和将《鼻》与其原型《今昔物语》进行对比研究。主题研究包括批评人性的虚荣及自我意识的不足,或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批判旁观者的利己主义,除此之外还将《鼻》中的利己主义与芥川其他作品中的利己主义相互比较。此外,日本众多学者都曾将《鼻》与果戈里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3]。还有学者利用宗教思想对《鼻》的深刻含义进行阐释。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虽然对作品思想性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对作品中利己主义的实质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笔者认为对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研究尚且存有空间。因此,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旁观者的人物形象、心理狀态,运用哲学的理论更细致的研究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实质,并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探求作者的矛盾心理。 一、《鼻》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小说《鼻》是围绕禅智内供因长有畸形的鼻子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展开的。内供周围的人虽然都对内供畸形的长鼻子抱有些许的同情,但始终是嘲笑的。旁观者的态度是贯穿全篇小说的重要线索。年过五十的内供,内心里一直苦于自己的长鼻子,碍于自己是高僧,不能表现出来。尽管周围的人早已看破了这点,但依旧嘲笑内供的长鼻子,这深深地伤害了内供小心翼翼保护的自尊心。终于,经过治疗内供的鼻子变短了,以为这样终于可以不再被周围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嘲笑了,但是周围的人却笑得更加无所顾忌。内供无法理解周围人变本加厉的举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得出结论——人的心中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感情。当然,每个人都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只是当不幸的人想尽办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身边的人们却不知怎的觉得若有所失了。再夸张一点说,甚至有一种希望他重新回到不幸之中的心情。于是不知不觉间,虽说态度是消极的,却对摆脱了不幸的人抱有了敌意[4]。内供不知不觉间感受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最后,在焦虑之中某天清晨,内供的鼻子终于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他高兴的以为也许这样旁人就不会笑话自己了吧。

二、哲学的角度对《鼻》中利己主义进行阐释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译为“我”。利己主义,分为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5]。《鼻》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即是合理利己主义的表现。合理利己主义主张:从善恶的原则来看,利己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既无利也无害,与道德无关,也就无所谓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从其结果来看,他是善与恶的共同源泉。用对他人有利的手段来实现就是善的源泉,用损害他人的手段来实现就是恶的源泉。在《鼻》中,旁观者对内供的嘲笑,其目的并不是想加害于内供,只是想掩盖自己失去优越感的心虚,想要重新获得优越感和满足感的心理。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把内供的长鼻子作为笑柄,肆无忌惮的取笑、嘲弄,这虽然不能说为一种恶,但这种可以说是通过戏弄别人来取悦自己的手段着实给内供造成了困惑和苦恼,从其结果来看不得不说这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是恶的源泉。

大辞林第三版中对“利己主义”有两种解释。一是只注重自身利益的想法,也是自我本位的想法。另一种解释与哲学上的“利己主义”相同。哲学上的“利己主义”主张只有自我是确实存在的,一切的意识都是以自我为基点的、主观的独我论。

《鼻》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实质运用后者即哲学的利己主义来解释较为合理。开始的时候旁观者嘲笑内供的鼻子,这其中一定是夹杂着些许同情的,旁观者也因此产生了优越感。而当内供的鼻子变短、缺点消失了之后旁观者的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于是旁观者只能通过变本加厉的嘲笑内供变回正常的鼻子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这里所谓的优越感是通过旁观者主观上对被嘲笑的对象加以评判获得的。即通过主观意识把对方限制于自己划定的区域内,若对方超出了这一区域,则自己的优越感受到威胁。《鼻》中,旁观者根据自己的基准来评判内供的外貌和行为,为其设限,认为内供的鼻子本应该是长的、不正常的,而鼻子变短就超出了所限定的这个范围,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是旁观者难以接受的,于是旁观者的些许怜悯就转变成了幸灾乐祸。这都是以自我为基点、为中心的主观意识在发挥作用。

内供可以说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被害者和牺牲者。内供的长鼻子没有妨碍到任何人,本可以皈依佛门像普通人那样过着平安无事的生活,但却遭到了周围人的戏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着实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诚然,内供对自身认识不足,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摇摆不定,有其自身虚荣的一面。然而,人们在嘲笑他人的同时也应该嘲笑自己,嘲笑藏在自己心底里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嘲笑自己的自私和冷漠、虚伪和做作,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人的虚荣。但是,在这里旁观者的一举一动并不是故意而为之,是无意识之中产生的。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无意识的举动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和困扰,这恰恰是人性最根本的弱点,是人靠自己的意志无法克服的。也就是说,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在无意识之中对他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这种举动是人无意间而为之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弱点。

利己主义这种人性的根本弱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内供特别生气的是恶作剧的中童子。他拿着两尺长的木板转着圈地追赶着长毛狗,不仅仅是追赶,嘴里还叫嚷着‘不给你打鼻子,不给你打鼻子’”[6]。中童子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象征着淳朴的、纯洁的、人们本来的样子。不谙世事的孩子都会戏弄他人,拿别人取乐,并且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不知不觉间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这种人性的弱点天真的孩童尚且不能克服,何况卷入社会漩涡中的大人呢?自利心和自爱心正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情感[7]。这是人性本来的样子,使人凭借自己的意志所克服不了的。芥川对此深感痛恨,却又只能无奈叹息。

芥川刻画了旁观者的人物形象其目的绝不仅仅是指出人性的弱点并加以批评。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想要积极地克服并且掩盖它,对此进行强烈的批评并无任何意义。芥川突出形象地塑造了旁观者的自私和虚伪,指出人性本来的弱点—-利己主义,并对其加以讽刺的同时,又为人自身不能克服而困惑懊恼。 三、作家的经历与创作背景

作者通过《鼻》刻画了因畸形的鼻子而受周围人的嘲笑最后失去自我的悲哀的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人性无法救赎的丑陋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芥川对生活乃至人生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消极态度。《鼻》的创作受到了芥川成长经历的影响。芥川对自己中下流阶级的出身始终抱有自卑感。虽然意识上是强烈排斥的,但是他与生俱来的江户庶民所特有的感性却使他无法逃出中下流阶级的自卑感。就像芥川在《侏儒的语言》中所写的、“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成为亲子的那一刻开始的”,他对身体内流淌的亲生父母的血厌恶至极。芥川是东京牛奶贩卖商新原敏三和福子的长子。后过继给母亲的哥哥芥川家作为养子。母亲福子在芥川出生后不久发狂,最终在精神病院死去的悲剧对芥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是他作品中充满了悲观主义和虚无思想色彩的原因之一。芥川在执笔《鼻》期间,刚刚经历了失恋的痛苦。1915年,芥川与青山女子学院英文系毕业的吉田弥生相恋,想要结婚却遭到了芥川家的强烈反对,恋情以失败告终。在写给恒藤恭的书信中,记录了他当时无比失落的心情:非常寂寞……没有回的信件积攒了很多……特别难熬。血缘关系是多么的淡薄啊!难道不存在没有利己主义的爱么?为什么不能相互理解呢!芥川厌恶养父母和自己身上所体现的的利己主义的丑恶,却又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苦恼万分。对家庭束缚和形式道德的反抗,以及面对现实的焦躁,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交杂在书信中:“降临在人身上的生存的苦楚与寂寞是无法消解的,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包含利己主义的爱的话,那么也就没有比人这一生更加悲惨的东西了。周围尽是丑陋。我自己也极其丑陋。每天都要面对着这些生活,着实痛苦。但是人又必须忍耐着继续生活下去。(中略)我怀疑根本就不存在脱离利己主义的爱。有的时候有些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继续生存下去还有什么必要呢?”利己主义开始让芥川怀疑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