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解全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0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B 2 A 3 B 4 D 5 D 7 D 10 B 11 A 12 D 14 D 17 C 18 B 19 C 1.B 【解析】B 项,“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

2.A 【解析】A 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表述不正确,文章开篇提出了论题,没有提出中心论点。 3.B 【解析】A 项,“对每一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不正确,文中提到的是“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并不是所有作品。C 项,“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文中没有依据;“自然也不需要慢读”不正确,文中说的是“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D 项,强加因果,且结论不正确,原文为“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 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

5.D 【解析】D 项,“就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正确,材料二说的是“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6.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一点 2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网

【解析】由材料一“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可概括出第一点;由材料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可概括出第二点; 由材料三“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概括出第三点;由材料四“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可概括出第四点。

7.D 【解析】“老汉明知张亦然说谎却没有拆穿他”“提醒他不要忘记孝道”不正确,从后文来看,老汉并不知道张亦然是在说谎,而是相信了张亦然的话,认为他孝敬母亲情有可原,所以送给他柿子并退回了钱。

8.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音词),具有音韵美。(2 分)渲染了柿子丰收

的诱人景象,为张亦然偷柿子埋下了伏笔。(2 分)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

语文 第 1 页(共 5 页)

1

的发展。(2 分)(意思对即可)

9. 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紧围绕张亦然展

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 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渐、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小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通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以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廉洁自律。(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网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意言之成理。 10.B 【解析】“明黜陟以厉庶尹”“审刑赏以示劝沮”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训诸司以

德”“抚百姓以仁”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且“然后”是“这样之后”的意思,应放在句首,排除 C 项。故选 B 项。

11.A 【解析】“字”不是“号”。古人出生后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号”是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号与名、字无联系。

12.D 【解析】D 项,无中生有,“冒死犯颜直谏”“冒死为薛莹求情”文中没有依据。

13.(1)如今趁着三军的锐气,迅速攻打步阐,等到晋军救兵来到,步阐一定已被攻下。(“亟”“救”“拔”各

1 分,被动句 1 分,句意 1 分)

(2)如今我们应当致力于富国强兵,勤勉农耕广积粮食(或: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储备粮食),让文1 分,句意 1 分) 武人才得以报效施展他们的才能。(“务”“畜”“效展”“用”各

【解析】(1)“亟”,迅速;“救”,名词,救兵;“拔”,攻下、攻克;“阐必可拔”,被动句,步阐一定已被攻下。(2)“务”,致力于;“畜”,通“蓄”,储备、储存;“效展”,报效施展;“用”,用处,此处

语文 第 2 页(共 5 页)

2

可译为“才能”。 【参考译文】

陆抗,字幼节,他的父亲是陆逊。二十岁,授任为建武校尉。永安三年,授予他符节。孙晧即位,加授陆抗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占据守城叛乱,派使者投降晋国。陆抗听说此事, 命令各军军营重新修筑坚固的营围,从赤溪到故市,对内用来围困步阐,对外用来抵抗敌寇,日夜催促督责,就像敌人已经来到,兵众都苦于此事。众将领都劝谏说:“如今趁着三军的锐气,迅速攻打步阐,等到晋军救兵来到,步阐一定已被攻下。为什么要修筑营围,而使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呢?”陆抗说:“这座城池所处地形稳固,城内粮草充裕,现在我们去攻打,既不能很快攻克,且北方的援兵一定会到,援兵来到而我们没有防备,里外受敌,以什么抵抗他们呢?”众将领都想要攻打步阐,陆抗为了使众将领信服,便听任他们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失利,营围守卫才得以合围。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攻向江陵,众将领都认为陆抗不应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但如果西陵与敌人勾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么我忧虑的事情,就难以说尽了。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陆抗于是攻克西陵城,诛杀步阐全族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由他请求赦免的有几万人。陆抗修缮了西陵城防, 向东返回,脸上没有骄矜之色,谦逊如常,所以深得将士衷心拥戴。陆抗被加授都护。听说武昌左部督薛莹被拘捕下狱,陆抗上疏说:“才德出众的人,是国家的珍宝,是社稷的可贵财富,各种政务因他们而有条不紊,四方各地因他们而肃静清明。薛莹注重修养名节品行,如今犯的罪,罪过还可以宽恕。乞求主上施恩,原谅薛莹的罪过,澄清刑法,那么天下就幸运异常了!”当时军队频繁出战,百姓疲惫困顿,陆抗上疏说:“臣听说《周易》推崇顺应时势,《左传》赞美寻伺时机。如今我们应当致力于富国强兵,勤勉农耕广积粮食,让文武人才得以报效施展他们的才能。使黜陟分明以激励各级官吏,使刑罚得当以表明劝惩奖抑, 以道德训导各级官吏,用仁义安抚全国百姓,然后顺承天命,利用时机,席卷天下。如果听任诸将舍身求名,穷兵黩武,动辄耗费数以万计的国家钱财,使士卒困苦憔悴,敌人却没有减损,而我们自己却已困乏不堪了!”凤皇三年夏,陆抗患病,当年秋天,陆抗去世。

14.D 【解析】“仍卧病在床”不正确,由“病后”“病起”可知应是病愈之后;“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不准确,

颈联主要表现诗人对寻春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学&科网

15.①尾联写寻春的结果,呼应诗歌标题。(2 分)②表明诗人的心境已由对老病的伤感转为开朗豁达。(2 分)

③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抒发出诗人对郊原春色的喜爱之情。(2 分) (意思对即可)

16.(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雕栏玉砌应犹

语文 第 3 页(共 5 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