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出家的风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46: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佛教信仰几乎占据了每一位藏人的心灵。每一个传统的藏族家庭,一定在最尊贵的地方供奉佛龛,一定把自己最聪慧的子女送去出家。藏族人的父母认为,只有让子女出家修行成道,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成佛渡众生,才是对他们最深的爱。藏语里喇嘛指的是学富德高的僧人,一般的僧人不能被称为喇嘛,而是叫做扎巴(拉萨话叫查巴),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和尚。

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出家是藏族人的一种最崇高的向往,如果一家里有一个孩子出家,他们家人是很以为荣的。 出家人要学的不仅是佛教理论,天文地理都要学习,所以一般喇嘛都很博学,不要被他们穿的服装所迷惑,其实他们很可能是非常紧跟潮流豪不落伍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早诵,学习,一直到晚上,白天有休息时间。

藏族人出家需要自己带粮食,需要家人为其盖僧舍,年纪轻的僧人照顾年老的僧人。对出家为僧的孩子要和家中其他男孩一样的对待,要分一份家业给他。平时香客们要带酥油来供奉。香格里拉的独特风俗是——家中如有孩子成为喇嘛,家里房顶上要插三个旗以示尊贵,若没有,则只能插一个旗。

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不可或缺。僧人身在寺院,却活在尘世,且活得有滋有味。尽管尘世上多风情,还是挡不住寺院生活的诱惑,引得多少男儿出家为僧。俗人出

家为僧,又到尘世谋生,便有了多姿多彩又意味深长的僧人习俗,故谓之僧俗。

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最主要的四个派别是: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汉人根据这四派各自服饰和建筑的不同特色而称他们为“黄教”、“花教”、“红教”及“白教”;达赖和班禅就是最大的格鲁派的活佛。

鲁派(黄教),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十五世纪,宗喀巴创立。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萨迦派(花教),该宗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显教的修持主要有《中观和唯识两派的发心》、《修心遣离四种贪著》和《修持七义》等法类。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

“道果法”。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宁玛派(红教),是旧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

噶举派(白教)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旧西藏的社会等级十分森严,最上层是僧侣,也就是喇嘛,其次是贵族,最下层的是农奴、奴隶。政府官员由地位显赫的僧侣和贵族组成,他们是西藏的统治阶级。农奴和奴隶则是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毫无地位。

宗教和世俗的最高首领是达赖喇嘛,政教大权都集于他一人之手。达赖喇嘛是西藏最大的活佛,不过,他是通过转世制度纪 继承政治和宗教统治地位与权利,而不是世袭的。达赖喇嘛有来自贵族世家,也有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就是来自青海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依照西藏旧制,即使他出身贫民之家,一旦继任为达赖喇嘛,一夜间就成为西藏最大的贵族。他代表的不是贫民的利益,而是贵族的利益。依照西藏的惯例,达赖喇嘛须年满18岁,并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考取“格西”学位之后才能亲 政。在达赖喇嘛亲政前,政教大权掌握在摄政的手里。

藏族人大概50~60岁以后就不再劳作了,踏上朝圣之旅,一路磕长头去寺庙,有不少人没到目的地就死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