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加工和纺织行业税收风险诊断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3:08: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肉食加工行业税收风险诊断表

行业名称 生产工艺及特点 肉食加工行业 生制品:生猪接收 待宰管理 送宰 淋浴 麻电、放血 割头 剥皮 开膛 劈半 分割、预冷 包装 速冻 换工艺 装 冷藏 销售 流程 熟制品: 原料肉 腌制(普通肠)、滚揉(高档肠) 崭拌 填充 杀菌 包装 销售 原料 生猪 主要材料 生猪、白条肉 辅助材料 蛋白粉、骨素、淀粉、鸡蛋、卡拉胶、香精 生产用 低值易耗品 车间工器具、车间物料 原材料 燃料 煤 动力 电 包装物 纸箱、铝线、包装袋、胶带、片膜、肠衣 其他 主要产品 冻猪分割肉、火腿肠系列产品 谷素、肠衣、炼油 生产 副产品 产品 下脚料 猪毛、猪蹄壳 其他 冻猪分割肉:分为鲜肉和冻肉,其中冻肉以主要产品 纸箱包装后再冷藏。 产品 火腿肠:以标准袋包装后再装入标准箱。 形态 谷素、炼油:均是桶装液体 特点 副产品 肠衣:固体 其他 1.生猪分割流水线在正常情况下每半年检查一次。 生产设2.搅拌锅、包装机在正常情况下每季度检查一次。 备特点及使用情况

续表2

行业 名称 肉食加工行业 以生猪为原料生产的肉产品,出品率为83.36%. 投入产出 其中:白条类产品34.42%,胚油10.52%,精肉13.66%,指标 头蹄类产品7.39%,下货类产品5.24%,排骨类产品主要经4.29%,骨头类产品3.34%,油脂类产品4.5%. 济技术指标 能源消耗 每宰杀100公斤生猪,耗用水0.4方,电0.48度,煤指标 0.65kg. 其他指标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各项会计准则 财务会1、一般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计制度 2、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 3、发出存货成本计价一般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1. 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统一收购发票》,如填写项目不全,农产品出售人地址不详,只写到市、区、镇。 2. 收购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货物开具《农产品统一收购环节 收购发票》 3. 收购一般纳税人货物开具《农产品统一收购发票》 在4. 虚开《农产品统一收购发票》 增税值1. 隐匿副产品及下脚料 生产环节 收税 2. 隐匿生猪宰杀数量 方1. 隐匿产品、副产品及下脚料销售收入 面2. 发出商品未做销售 可销售环节 3. 销售货物收取价外费用未计税,如非代垫运费 能4. 用于样品、广告、捐赠、抵债等产品未计税 出5. 无正当理由低价销售货物 现收购环节 虚开《农产品统一收购发票》 的1. 隐匿副产品及下脚料 主企生产环节 2. 隐匿猪产品生产数量 要业3. 虚增生产成本 问所1. 隐匿产品、副产品及下脚料销售收入 题得2. 发出商品未做销售 及税 销售环节 3. 销售货物收取价外费用未计税,如非代垫运费 环4. 用于样品、广告、捐赠、抵债等产品未计税 节 5. 无正当理由低价销售货物 其 他税种

续表3

行业名称 1. 2. 3. 4. 常用 检查 方法 5. 6. 7. 8. 9.

肉食加工行业 实地深入企业生产车间,重点是屠宰车间,查看相关生产设备,了解设备生产能力,检查各种副产品、下脚料的收集及处理情况 突击检查收购原料的地磅室等计量部门,调取相关的过磅资料,结合投入产品指标,测算本期各类猪产品产量,然后与本期实际入库数量相比对,检查是否隐匿猪产品产量;核对全年原料收购情况,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的问题。 检查《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的开具及付款情况,落实收购业务是否真实,必要时到供应原料的个人大户和银行进行实地调查。 调取产成品库“保管账”,产品出入库凭证及业务部门的购销合同,检查本期发出、入库产品数量,然后与本期结转销售成本的发出产品数量相对比,并结合“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户,查找是否有应做销售的发出商品未计税的情况,是否存在账外经营情况。如果“应收账款”存在贷方余额,一般存在发出商品问题。 计算各月产成品的平均销售单价,检查有无异常波动;检查几个主要客户,测算企业对各客户的平均销售单价是否有异常差异;看关联企业间调拨产品价格是否偏低。 检查“原材料”、“产成品”账户有无红字,入库、发出及结转是否符合规定,看有无原材料、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未做进项税额转出,或直接赠送他人未做视同销售计提销项税额。 检查企业“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以及“包装物”的核算及发出情况,以确认是否有应税价外收费;包装物耗用与产成品产量是否配比;发票单位名称与汇入款项的单位名称是否相符。 检查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生产成本”等科目,是否存在用于样品、捐赠、广告、抵债、管理部门耗用等产品未计税问题; 检查企业“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科目,了解企业大修理费用、租入固定资产等情况,是否存在费用跨年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