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之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3:32: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附件: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 录

第一部分 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部分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1

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一、 概述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一般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

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是:1.对某些全身性肿瘤如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在确诊后应尽早开始应用;2.对多数常见肿瘤如骨及软组织肉瘤、睾丸肿瘤、肺癌和乳腺癌等可在术后作为辅助或巩固治疗,以处理可能存在的远处散播;对某些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辅助应用抗肿瘤药可提高放射治疗效果;3.对晚期肿瘤作为姑息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寿命;4.对某些浅表肿瘤如皮肤癌等可试行局部治疗,部分可以治愈。此外,多种抗肿瘤药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暂时缓解症状的效果,又可用于防止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

传统上,根据药物来源、化学结构与作用原理,将抗肿瘤药物分为六类(见表1)。

表1 抗肿瘤药物分类

类别 烷化剂

作用机理 能将小的烃基转移到其它分子上的高度活泼的一类化

学物质。所含烷基能与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中亲核基团起烷化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嘌呤,使DNA链断裂,在下一次复制时,又可使碱基配对错码,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可致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与体内生理代谢物的结构类似,可干扰正常代谢物的功能,在核酸合成的水平加以阻断。

缺点

选择性不强,对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上皮及生殖细胞有相当的毒性。

抗代谢药

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同时,对生长旺盛的正常细胞也有相当的毒性,且易产生抗药性而失去疗效。 毒性较大。

抗生素类药物

植物来源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

其他

源于各类链霉菌素的产品,通过直接破坏DNA或嵌入DNA而干扰转录。其药理作用是:直接嵌入DNA分子,改变DNA模板性质,阻止转录过程,抑制DNA及RNA合成。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S期细胞有更强的杀灭作用。

其抗肿瘤的作用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来实现,其机理主要包括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调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毒作用等。

包括性激素、黄体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两者主要是干扰肿瘤发生的体内激素状态,后一种则可能通过干扰敏感的淋巴细胞的脂肪代谢,使淋巴细胞溶解、萎缩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包括靶向治疗类药物、铂类、门冬酰胺酶等。

毒性较大,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疗效短暂,单独使用很难达到根治目的。

2

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部分抗肿瘤药物有明显毒副作用,可给人体造成伤害,对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要谨慎合理,因而需进行抗肿瘤药处方点评,促进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

二、点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

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3.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卫生部医政司

三、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实施方案

1. 抽样标准:抽取诊断包含“肿瘤”、“白血病”或“癌”的处方及用药医嘱单。 2. 抽样日:每月1日-月末; 3. 抽样频率:1次/月;

4.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或全样本抽样;

5. 点评方法:根据本指南点评所抽取患者的处方或用药医嘱,按要求填写《抗肿瘤药处

方点评工作表》、《抗肿瘤药不合理处方统计表》和《抗肿瘤药处方基本信息统计表》。

四、点评要点 【点评标准】

1. 适应证不适宜的; 2.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3.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 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 溶媒不适宜的; 6. 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7. 用药顺序错误的;

8.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9. 重复给药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