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1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讽谏,就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规劝或指责。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昳丽yì 纳谏jiàn 谤议bàng 旗靡mí B.怫然fú 休祲jìn 缟素gǎo 徒跣xiǎn C.色挠náo 诣王zhǐ 酒酣hān 与熙xī D.提防dī 谏诤zhang 佞臣nìng 仕途shì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门庭若市 一鼓作气 慧星袭月 白虹贯日 张袂成阴 比肩继肿 诛连九族 阿谀奉迎 挥汉成雨 自我反省 三缄其口 虎视眈眈 万古流芳 奴颜媚骨 排忧解难 从善如流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2分) A.徐公来,孰视之。 孰:“熟”的古字,仔细。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卑鄙。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逆:背逆,不顺从。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病:烦恼,没趣。

5.下列判断不当的一组是( )(2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未期的鲁人左丘明所作。 C.《唐且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题目的含义是唐且胜利完成了出使任务,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 D.《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述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6.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⑴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________。(3分) ⑵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7.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代劳作题。建设节约型学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出谋献策,为此,学校决定6月份举办“建设节约型学校”征文活动。请你为校长室拟一篇“征文启事”。(6 分) 8.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请写出与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相应的成语及故事寓意。(提示:寓意可按原文的写,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新的见解。)(6分)

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

⑴成语: (2分) ⑵寓意: (4分)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9—15题。(21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得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2)闻寡人之耳者 闻:

10.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 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3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2.下列句子中的“者”跟 “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4.《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9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

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5.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16.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17.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分) 18.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4分)

1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三、写作(50 分)

20.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懜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勇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练,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懈地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自我??请以:“我______,因为我__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说真话,叙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一. 解 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5.朝服衣冠( )6.闻寡 人之耳者( )

7.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9.邹忌修八尺有余( )10.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1.皆朝于齐( ) 12.今齐地方千里(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 丽。

6.令初下,群 臣进谏,门庭若市。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9.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0.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三.简答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2.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 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_______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________及其结果。

3.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4. 本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_,以富国强民;本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说服齐王。 5.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 种赞美?

6.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7.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8.齐国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9.“门庭若 市”的字面意思是 现在用来形容 。

10.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1.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1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15.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6.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7.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8.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19.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20.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解 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察 看2偏爱3受 蒙蔽4间或,偶然5穿戴6使??听到7当面指责 ;过错8满一年 (“一年”也可)9长,身高10.确实11.朝见12.方圆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 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 进谏的了。4.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5.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6.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7.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8.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 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9.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10.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三.简答题 1.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2.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3.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 愉快地接受意见。 4.广开言路(纳谏)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5. 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6.①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 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7.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 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8.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 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9.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0.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 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1.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 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3.(1)宫中的嫔 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4.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 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 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1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6. 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7.(1)鲁 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18.妻 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