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3:31: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构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富源县教育局教研室 万汇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强调要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对于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拥有80万人口的教育大县,富源县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这里,笔者结合本县的做法,就构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建立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体系
县域内的基础教育一般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是一个不小的“系统构造”。而基础教育质量又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受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较多,具体应该关注什么、监测什么,是实施质量监测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有鉴于此,实施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应充分考虑影响县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诸多要素,进而理清头绪,抓住主要矛盾,把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各个要素全部纳入监测内容体系。富源县在近几年的工
1
作实践之中,就是通过抓住主要矛盾来构建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体系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监测。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体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这里的教育目的监测是就后者而言的。教育目的监测主要是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教育法》和《规划纲要》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内在地规定着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既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尺度,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要通过对教育目的的监测,全面、准确地把握县域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素质教育的稳步实施。而对教育目的的监测不能只停留于抽象的层面,必须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富源县对教育目的的监测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督促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富源县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切实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始终把教育质量的提升植根于高标准的普及土壤之中,做到以普及保质量、以质量促普及,形成了入学普及与教育质量的良性互动。多年来,富源县在
2
各学段学龄人口入学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也在持续上升,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是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设置计划。开齐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需要。富源县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富源县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时,并强调要严格按要求上好思品(思政)、音体美、理科分组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与此同时,坚持把课程开设纳入教学工作目标责任书的重要考核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督促,充分保证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的基本要求。
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途径。富源县教育局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要求,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切实推进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督促学校把学生思想道德、创新素质、学习习惯的评价突出出来,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充分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教育过程监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