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于《尔雅》中的聊城方言俗语-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20:47: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见于《尔雅》中的聊城方言俗语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撰的词典。《尔雅》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指雅正之言,即作为政治、文化、社交活动中使用的语言,这是后代作篇规范的共同语的雏形。《尔雅》一书命名之意就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近于规范。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尔雅》原为二十篇,但今本《尔雅》只有十九篇。现存十九篇按照内容分为十九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每类一篇。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解释各类名物的,可以说是百科名词言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众说纷纭。根据《尔雅》一书的内容和有关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断定,《尔雅》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古籍词语训释资料编撰而成,并非一人之作。这部书或由于某种原因幸免于秦火,或由于民间私自密藏而逃避了抄禁,因比当汉王朝开始重视经学时,便很快重新问世。

从《尔雅》一书的内容看,此书编撰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阅读古书和辨识名物。《尔雅》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雅释古,即用当

时作为规范的雅正之言,解释当时已经认为是时代较远的难以通晓的古籍中的词语,目的是帮助人们读懂古书。《尔雅》另一个主要内容是以雅释俗,或以俗释雅。在《释诂》《释言》等篇中有以雅言解释方言俗语的,目的是阅读古书。过去有些学者认为《尔雅》编撰的目的在于解经,其认识显然与《尔雅》的内容不尽吻合。《尔雅》虽然最初不是专为解经而作,但后来由于经学家们的重视、使用和宣扬,使它和经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今天看来,《尔雅》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汇集了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其中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及外来词。它为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我们今天探求方言词汇的本字及方言词汇的源头提供了重要参考。

《尔雅》一书中,尽管它涉及一定数量的方言俗语,但毕竟不是为某一地的方言所作,像西汉扬雄的《方言》那样,专门搜集当时各国方言俗语;再者,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变化,有的词已经消失了。要找出《尔雅》之中到底有多少聊城方言的成分,的确不易。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尔雅》中有聊城方言词汇,也不会太多。通过对《尔雅》全书的研读,发现书中与现代聊城方言中的词汇意义都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八个。

一、聊城市的概况

聊城是山东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鲁西大平原的西部。它北邻德州与河北接壤;南邻阳谷县,东邻东阿县,西接临清市。

聊城方言在山东各方言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聊城市并不是一个新兴城市,它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曾设置36个郡县,其中就有“聊”,即是现在的聊城。至隋朝,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聊城东郊是一条土海河,往东30公里是黄河,这样,使得聊城在水路、陆路方面非常发达,使得聊城一度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城。当年山西、陕西的许多商人南下做生意路过聊城,纷纷驻足于此,专门在聊城建有山陕会馆。后来由于京杭运河年久堵塞不通,聊城商业随之萧条下去。至明代设置东昌府,《金瓶梅》中所说的东昌府便是聊城。新中国成立后,聊城的城区迅速扩展,经济又重新振兴。今天,探求聊城方言的词汇源头及其发展轨迹,对聊城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种贡献。 二、《尔雅》中的几个方言俗语

1.展:《尔雅?释诂》:展,谌,允,慎,,诚也。 王朝华注:“展”,诚实,实在。

《说文解字?尸部》第一百七十四页下,“展”:转也,从尸褒省声,知衍切。

《玉篇?尸部》第二百一二十四页,“展”:知演切,转也,由也,适也。

“展”在现代普通话里读zhan214,意思是张开、放宽、施展。在聊城方言里读[tsan55],意思是确实,的确,实在。如:甲说:今年小麦比去年好多了。乙说:那展是。“那展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