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17:28: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者 :  海力波

【摘 要】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关键词】黑衣壮;宇宙观;社会空间;认知与建构
【作 者】海力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人类学博士。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068-012

View on Universe of Three Bboundaries and Form of Social Space
――Study on the space view of 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 in Napo County of Guangxi
Hai Libo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about form of social space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space view of those 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while the data of ethnography has explained that the view of universe of 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 provides the base of cognition for the social members to set the spaces off and action endowed with sense. Via the approach of the symbolic sense of architecture,certain to the space orientation,arrangement of living space and ritual place,the 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 give expression to the philosophic thinking on the space notion in its ethnic culture. In the face of rapid variance of social economy,the traditional view on space of 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 has been changed,which embodied the reflection on their own survival state and the course of cultural variance.
Key words:Zhuang ethnics in black suit;view on universe;social space;cognition and form

一、前 言

空间观念作为文化认知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决定着其成员对生活世界的感知与表征,也因此得到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视。尽管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文化人类学的空间研究却有着共同的学理基础,即“空间”(space)并不是某种拥有本质上不变的自然属性的物理现象,相反,空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往往拥有不同的空间观念或对同一个物理空间赋予不同的意义,①因此,人们建构社会空间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文化人类学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空间观念与社会行为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莫斯为滥觞,他认为,社会生活形态塑造了空间观念,人类对空间的界定和划分最初来自对原始社会组织形态的模仿,社会组织形态的复杂化使人类的空间观念也更趋复杂,人们对社会事实的情感反映也体现于所赋予空间的象征意义中。②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强调,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解释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形貌,还可以视为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冲突、挫折与矛盾之处的潜意识表达和象征性解决方法,③列维-斯特劳斯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中某些特定的建筑形式或空间场所如何在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观的延续与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对亚-美环太平洋海岸这一文化区域内普遍存在着以“家屋”(house)为枢纽的社会结构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空间研究的范例之一。④列维-斯特劳斯“屋社会”(society with house)研究的意义在于,他没有简单地将空间观念视为社会行为的被动反映,反而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强调将空间观念置于文化整体观念体系中加以理解的重要性。正是在列维-斯特劳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布迪厄在其研究中充分关注各种具体的空间观念与宇宙观之间的对应关系。⑤强调空间作为宇宙观的象征方式之一或空间的建构与抽象的、先验的认知架构之间的类比性也成为当前人类学空间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⑥
现阶段,对包括空间观念在内的壮族文化认知体系基本概念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由于壮族

分布上的广泛性和语言与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对壮族文化认知体系基本概念的研究仍然必须以较为规范的人类学民族志为基础,对壮族内部不同支系(族群)所持有的认知概念加以逐一的比较研究。为此,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境内的黑衣壮族群为对象,通过民族志资料描述并分析其空间观念,尝试为壮族文化认知体系基本概念的研究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个案。那坡县的黑衣壮族群分布在当地高海拔石山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与外界交往较少,也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黑衣壮族群也被有关政府部门和部分学者视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壮族传统文化因素,甚至被称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某种程度上,以黑衣壮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引发更广泛的研究兴趣。当然,本文更希望通过具体的民族志资料展示出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与当前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相冲突、调适的动态过程。
本文所引用的民族志资料来自作者从2004年2月到2005年6月期间陆续在那坡县黑衣壮族群聚居区所做的田野工作,而主要的田野工作又都是在一个化名为“文寨”的黑衣壮山寨进行的。“文寨”位于那坡县西北部大石山区,是那坡县城厢镇龙华行政村下属的一个拥有五十多户居民的自然村屯,也是当地民间道教活动中心之一,龙华行政村管辖范围内民间道教活动按照活动地域可以分为四大“坛门”,“文寨”就是其中一个“坛门”的所在地,也因为“文寨出道公比较多”而在当地闻名。此外,“文寨”也曾经是当地“黑衣壮民俗文化旅游村”和“黑衣壮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筹建地,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落选,但却使“文寨”居民比大多数黑衣壮人更为深刻、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化与外部世界对他们的生活与观念带来的冲击、影响。

二、“天、地、水三界”宇宙观的表述

与文献记载的壮族传统宇宙观相似,黑衣壮人的宇宙观也是以“三界”这一概念为核心的,当然,在具体的表述上则体现出地方特色。⑦根据黑衣壮民间道教经典的描述,世界由“天、地、水”三元即三种基本元素组成,道公⑧在为老人所做的“添寿”⑨法事中,所用的《盘粮科》经文指出主管人类和世界的道教最高神分别是:
“上元赐福天官大帝
中元解厄地官大帝
下元赦罪水官大帝” ――《盘粮科》
上元、中元、下元“三官大帝”还有更为正式的名称,即“玉清圣经元始天尊、上清灵宝三师天尊、太清仙经道德天尊”。根据《道诵》即法事颂词总汇的记载,上、中、下三元即“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分别负责“上解天秽,下解地秽,下解水秽”⑩。在道教的神灵谱系中,三清神与三元三官大帝本是不同的神灵[11],但是,在黑衣壮人的民间道教信仰中,这两个系列的神灵却混杂在一起,将宇宙观加以人格化的表现。“文寨”的农日权祖先七代都是道公,其父农辉生前还是本乡著名的“道冠”(对民间具有收徒资格的老道士的尊称),他本人也有三十多年“做道”的历史,他告诉我:
“这个世界上有天,天堂,中间是人间地上,地下面有‘杨州大地’,上下我们看不见的,只看得见中间地上。
人死了魂不上天,还是在人间,地上,天上是天堂,看不见,道公才晓得,天上是玉清、上清、太清[12]三个最大了,他们下面还有丞相,兵马,天上主要是他们三个了。
人死后要道公送到‘杨州大地’,‘杨州大地好风流,千年万载不回头’,杨州大地是个好地方,祖宗死了,就送去,和我们人间隔山隔海隔水,再也回不来了,杨州大地在那里?就在埋祖宗的地方,坟下面就是杨州大地,死了埋在那里,那里地下就是杨州大地,杨州大地也可以说就在地上,和我们人间是一团团的,但是要分开,就叫杨州大地。”
在黑衣壮人的宇宙观中,对“法”(既“天、天堂”)的表述是十分粗略的,无论在世或亡故后,人都没有可能到天上去,那里只是神灵即三清和他们的宰相、官吏、兵马居住的地方,与人世相隔,也不会干预人间的事务,正如农日权所解释的“玉清、上清、太清他不管土地寨子,我们‘传魂’[13]时,他们负责保佑,平平安安”,其职责只限于此。至于人死后所去的“杨州大地”,也只是粗略地看作一个美好而快乐的地方,类似于热闹的圩场,它存在于地底下某处,与人间有河流相隔。在黑衣壮人的丧葬法事中,道公要杀一只黑鸭子送给死者,据说,只有依靠鸭子的托载,死者的灵魂才能渡过宽阔的河流到达“杨州大地”。照此看来,死者所要前往的

灵魂世界又与三界中的“水”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又被道教经书中“下元解厄水官大帝”掌管死者骨骸的说法进一步强化。
概言之,三界在黑衣壮人的信仰中主要用来表示天、地、水三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同时也被视为天堂、人世与阴间的象征。天堂、人世、阴间在空间构成上、中、下的层级关系,在道德意义和宗教价值上也分别具有由高到底的等级关系,其正面价值由上到下递减,而负面价值则不断增加。但是,世界整体上由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活世界。这三个部分由道公负责沟通,普通人则通过完成一系列宗教义务来为沟通者和沟通行为提供服务,保证世界秩序的和谐运行。三界观念不仅在经文和法事中表现,更作为对生活世界的隐喻表现在建筑、空间观念、神灵谱系和灵魂观念等多个层面。

二、家屋的空间结构与象征意义

(一)家屋的空间结构
黑衣壮民居传统上为木结构的干栏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猪、牛栏,中层为生活区,在结构上处于整个干栏建筑的正中间部分,上层即屋顶与生活区之间的阁楼部分为储藏粮食的地方。用“文寨”居民的话来讲,“伦”(即房屋)可作以下划分:
“神台在我们的房子里,房子分三层,下面是关六畜的,人不能呆的,人只能在中间一层,中间一层里面有神台,上面一层是放粮食的,粮食要放到我们的头顶上,高过一层就大过一层,所以房子最上面是“上梁”,神台在中间一层,但是又高过我们人头顶。”
干栏式建筑整体称为“伦”,每一层又各有专称。放养牲畜的下层叫“登阑”。中层人居部分被称为“迭真”(“迭”即“里”,“真”即“家”) 。阁楼部分称为“呢嘎”或“天楼”,分左右两边,中间空出,屋顶上镶有明瓦,使光线从屋外透射到“迭真”部分。房顶称为“顶伦”。屋脊称为“顶登”,屋脊将房顶划为前后两部分,正前方称为“摆纳”(“纳”为“脸、面”之意),后方称之为“摆廊”(“廊”为“背、股”之意)。

按照示意图所示,“伦”以甲、乙、丙、丁、戊、己共六排柱子构成生活空间的框架。甲、乙两排柱子构成大门外的阳台。家门称为“杜真”“杜”(即“门”之意)。屋内的房间门称为“杜宋”(“宋”即“房间”之意)。家门一定要开在整栋建筑的正中,屋内中房的房门一定要开在房间的左侧,以示尊重祖先,保佑吉祥之含义,其他的房间门则可以视方便而定。整个生活空间以丁行四根木柱为中轴,这四根木柱最为粗大,称为“秀进”(“秀”即“柱”,“进”即“中间”之意),也称为大柱(其他的五排柱子则称为小柱),将“迭真”分隔成内外两个相等的部分。家庭的男性成员住在外部称为“夺纳”(“脸面”)的部分,女性成员住在内部称为“达廊”(“后股”)的部分。第1、2号房称为“宋的”(“下房”),第3、5号房称为“宋呢”(“上房”),第4号房称为“宋藏”(“中房”)。第7部分即中央两根大柱之间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用来饮食、待客、举行法事,称为“祥藏”(“祥”即“行”之意)。“宋藏”的外墙壁正对“祥藏”的地方树立着“神台”[14](“松笮”,“松”即“桌子”,“笮”即“祖先”)。“祥藏”左右两侧的空间即第6、8部分称为“祥行”(“旁行”)。第9部分为火塘,称为“闭非”(“闭”即“盆”,“非”即“火”之意)。整体而言,在干栏建筑的生活空间内,以四根“大柱”将空间划分为最基本的内外两部分,分别与男性与女性成员的活动范围相对应,即“内:外::女:男”。与此相对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禁忌,如不能用刀砍柱子,不能在柱子上钉钉子等,对中柱的禁忌尤其严格,过去女性甚至不可以靠在中柱上。
即使是楼下放养牲畜的“登阑”部分在空间安排上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规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沼气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传统上,猪圈被安排在火塘的下方,而牛栏通常安排在“神台”的右侧被称为“祥行”的空间下方。虽然作为饲料的“猪草”与“牛草”都要到寨子外面的山上去采割,但收割“猪草”、喂猪的工作由女性负责,收割“牛草”、喂牛的工作则由男性负责。
(二)室内空间的方位等级
内外男女之别在“迭真”部分的住宿安排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黑衣壮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遍实行“不落夫家”的婚俗,直到新娘怀孕后,才会搬到丈夫家一起生活。但是,即使在同居后,夫妻也不会同住一室。“规矩是男人住‘宋的’,女人住‘宋呢’。”通常“夺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