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2:23: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父亲爱“我”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爱。理由:①父亲在到处寻找“我”,他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②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任凭“我”把眼泪流进他的脖子里。③在艰苦的岁月,满足“我”吃包子或饺子的要求。(共4分。第一问1分,理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这句话写出“我”对“很少能吃到的美食”的极度渴望;“信手拈来”一词尤为何生动深刻写出了“我”希望这些所谓的“美食”能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共4分。意思对即可) 4.“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让父亲生气的原因。(4分)
嫌午饭不合口味。理由:①“我”的家乡种的是“一片片的稻田”,那块麦田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可见“我”的家乡是以米饭为主食。②“我”在“麦田的床”上想象时,对会变成“热气腾腾的米饭”的稻子不屑一顾,却能“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③“我”在麦田里躲避追打之后,都会向父亲提出吃包子或饺子的要求。(共4分。意思对即可)
5.文章的结尾写道“那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因祸得福地饱尝一顿包子,而是饱尝了皮肉之苦”。文章以此结尾有何好处?(4分)
和前文父亲满足“我”吃包子或饺子的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我”小时候生活的艰难,想“饱尝一顿包子”都是那么不易,以此结尾,深化文章主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一次的结果是挨了一顿打,没有吃到包子,从而突出那时吃到包子十分不易。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四、(2017合肥庐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1分)
塘河的晚秋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 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金色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的麟波;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悠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辨,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雄壮的大山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展现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瑟中舞动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桑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呵,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呵!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
5
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着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想到妈妈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塘河晚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3分) 冷寂却韵味独特。(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段中“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描写塘河的特点。概括时注意题干要求“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顽皮”来形容鱼的情态,将“鱼”比作“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的欢快和敏捷(或可爱、灵动、有趣)。(共4分。修辞手法2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3. 第③段开头“放假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中“波动的线”具体是指______ 和________的轮廓线。(4分)
太行山 防风林(共4分。每空2分)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是第③段的首句,分析可知“波动的线”指代内容在下文,且指的是自然风景。从“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雄壮的大山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概括总结。 4.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6分)
(1)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何有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 因为塘河是孕育作者长大的母亲河,作者儿时曾在这里玩水嬉戏,所以感到亲切、温存。 (2)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不好。“笼上”与后面的“轻纱”相照应,表现了月光的柔美,如果换成“罩上”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5.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韵味”。(4分)
清凉的河水;金色的阳光;晶莹的鳞波;河中的小鱼;巍然耸立的太行山;沉默的防风林;塘河美丽的黄昏。(共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 五、(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3分)
石碾磨痕
①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
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石锄……在一块块石头的青灰底色上,灿然地浮起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③有趣的是,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棍子。石碾的构造尽管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稍作停歇。
④通常,石碾在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下栖身,辛劳的村民就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这些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6
没有谁知道这一盘盘石碾碾出了多少米面,但在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它把人与乡村的感情碾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纯。
⑤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青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已深深凹陷。那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脚印,回响着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利索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手。碾稻谷、碾玉米、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五谷杂粮,哪一种都少不了和石碾的相亲相爱。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常常被这样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石碾在反复地碾着,直到谷皮完全脱离,小心地捧一把碾好的谷子,轻轻地将谷糠吹去,眼前即刻呈现出金灿灿的小米。
⑥想起粥,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起乡村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怀想石碾的恩情。石碾不停地碾着,碾出乡村一天天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乡村的殷实和富足。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
⑦时光流转,日月轮回,石碾默然挺立于风雨之中,认真扮靓村庄素淡而悠闲的光阴,独自回味那些老去的农人和乡村远去的生活。这有血有肉的石碾,默默地奉献着,以其质朴而博大的情怀,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1.从全文看,石碾有哪些特征?(4分)
构造简单(略显蠢笨),朴素,饱经沧桑,充实忙碌。(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意思对即可)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6分) (1)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 ..“蓄谋”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指思考了很久,琢磨了很久,体现了先人们的聪明智慧。 (2)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石碾比作乡村的胎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碾与中国农村的紧密关系,是从乡村一诞生就带有的特点。(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说“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6分) ①石碾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②石碾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见证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③石碾朴质简单,饱经沧桑,任劳任怨,也象征着乡村的父老乡亲。(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反问的修辞,增强语势,有力地说明了乡村的每个人都和石碾相依为命。(共3分。意思对即可)
5. 近几年,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迅速,许多的类似于石碾这样的古物件都被废弃或被破坏,结合本文,请从“留住乡愁”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好事,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但在建设的同时,对一些代表乡村特点的标志性老物件应该加以保护,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是几代人的记忆,应选择一部分保留下来。(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类 挚爱亲情
(10年2考:2016、2012涉及)
六、(2017上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 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7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 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 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 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 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 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 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 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 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 ○
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
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从第①②段看,父亲为什么要砸掉单车?(4分)
父亲本不同意买单车;刘伟有单车后常在集镇闲逛,几乎不回家,与父亲的关系很僵。(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段,刘伟因羡慕同龄人想要单车时,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强硬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第②段,刘伟有了单车后,“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几乎不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这些表明父子关系不和谐。因此当父亲看到单车时很生气,有了砸车的举动。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