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06: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罗租小学语文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从小养成传统美德,更好的明理懂事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经典诵读,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因为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2(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

不良文化的糟粕,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着。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1

(3)以“语文教学跟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文化”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爱乡的热情,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通过实验与研究,摸索出适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途径、规律等。

二、研究现状、水平和国内外发展趋势

1(诵读最早起源于台湾、香港,以后国内多地推广,目前有很多所学校参与此项活动。这些都可以为实践研究提供有利指导,但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指导方案,各地基本都是本土风味较浓,尚存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并通过研究诵读的内容、诵读的活动形式、诵读课在新课改中的作用以及诵读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的突破

本课题与国内外关于经典诵读的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本课题是在国内外积极倡导读书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新课程下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实验与研究需借鉴国内外开展研究的经验。

区别:我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面向全校小学生,年级跨度大;我校将家校结合,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诵读经典。

预计:学生初步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并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

2

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另外还有“学生主体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阅读积累”理论、“智能教育”理论、“探究学习”理论。

(二)实践基础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在我校进行实验与研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1、我校自宝安区教科培中心确定为国学实验学校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