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8:49: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是官府所修,官府定名,官府定期公祭的公庙。
晋祠台骀庙在清雍正八年修葺时,高氏后代高若岐所撰《重修晋祠台骀庙碑记》,对王郭村台骀庙的公庙性质,说得更明白:“王郭村昌宁公庙……此县中之公庙。每岁端午日,有司祭之。”这与同族人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毫不相干。
宋仁宗时官府重修这个台骀庙,并州通判掌禹锡所撰《重修昌宁公庙碑记》⑦曰:“昌宁公即金天氏之遐裔,世长水官,通汾、洮,障大泽,而能世续其业,以处太原。《春秋》左氏(左丘明作《左传春秋》,又称《左传》)纪之详矣。”可见,庙是根据《左传》的记述而建,不会早于《左传》传世之前。
此《碑记》还记述:“在昔建祠,居泽之阳。渊渟神瀵,洪波浩渺;蒲苇蕃 ,鱼鸟游泳;力田生聚,赖其遗利。或水潦作,一时缺雨,帅府以牲币萗之,必如响应之验;及天有六气,晦民生疾,编民以豚蹄祝之,多获勿药之喜。”其意思是说,当年庙建在晋泽边,水势壮阔,水产丰盈,其地成了人口众多的鱼米之乡,这都是台骀治汾带来的好处。有了涝、旱灾害,官府用牛羊纸钱到台骀庙祭祀,有求必应;老百姓有了病,去庙里摆上猪蹄子祈祷,不用吃药就好了。
这清楚而形象地说明了,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是把台骀作为神,为祈求保佑而祭祀的,是公众的祷神活动,与同族人祭祀祖先根本不是一回事。两部《统宗世谱》“本源记”也讲得很明白,因为台骀是“山川之神,掌水旱疠疫之职”,所以才为其立庙,“世飨其祀”。
晋祠中的台骀庙,是高氏族人“思(台骀)宣、障之功,祀以报之”(高庄地本在大泽中,因台骀宣、障之功而得以为高氏族人居地),“高氏始之,高氏继之”。连外姓人都建台骀庙,祭祀台骀,怎么能说台骀庙是张氏祖祠、家庙呢?
其它台骀庙同样是神庙,官民祭祀活动同样是公众祷神活动,与族人在祠堂中祭祀祖先完全是两码事。 据雍正时的《山西通志》记载,曲沃的台骀祠,所在地就称为台神村⑧;汾阳的昌宁公庙,当地也称为“台骀神庙”⑨;宁武的昌宁公冢庙,是建在台骀墓地的庙,金张守愚所撰《汾州昌宁公冢庙记》曰:(金章宗)明昌五年,州判官任知微“追查图志,以《春秋传》考证”,才弄清楚了“为神之墓,神之庙矣”。
唐朝时,官民曾向汾州昌宁公庙祈雨,令狐楚(曾为宰相)撰有《谢雨文》;金大定十三年又“祷雨有应,王遵古记(其事)”。而宁武的昌宁公冢庙,经重修,“于是,以每岁仲夏,洁诚修祀,具牢醴牲饩奠于堂上,作乐舞戏伎拜于堂下。是日,阖邦远近,观者如市,以极岁一方之游乐也。” (二)台骀的封地汾川在今山西新绛县一带而不在太原
汾川,就是汾水流经的平坦之地。汾水千里,自然应有数不清的汾川。但是,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台骀,汾、洮神也”,“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限定了台骀的封地汾川应在汾水和洮水流经的“大原”上,还应是台骀之后沈、姒、蓐、黄四个封国的所在地。
汾水固然流经太原,可称其地为汾川,但是,洮水呢?沈、姒、蓐、黄之国呢?
晋境的洮水,源于绛县,流经闻喜。《后汉书·郡国一·河东郡》“闻喜邑”下注曰:“有涑水,有洮水。”《水经注》卷六“涑水”条,记载甚详:“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俗谓之华谷,至周阳(《魏书·地形志》曰闻喜县有周阳城,当在闻喜县东六十里)与洮水合。洮水源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其水东经大岭下(横岭,山在闻喜县东南九十里,跨绛及垣曲县界,在闻喜者名小横岭,在降县南者名大横岭,在垣曲西北者名清廉山。清廉、清营、清野、清襄四名皆横岭山也),西流出唅谷口(即烟庄谷口,出谷即闻喜县界),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平公曰:‘卜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骀,汾、洮神也。’贾逵曰:‘涑、洮,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乎?”括号中注文为清代董佑诚、赵一清等学者对郦注的注释⑩。《水经注》这段记载,说明了:一、洮水源出绛县横岭山,在闻喜县周阳城与涑水合;二、这个洮水就是台骀“宣汾、洮”的洮水。 其实,现称的涑水,至少其中部分流段,古时就叫洮水。根据是:一、除《水经注》上述记载外,《水经注
释目录》(有注释的《水经》目录)“涑水”条下注曰:“《续汉书·郡国志》曰闻喜邑有涑水。《汉志》王莽改河东郡曰兆阳,左邑曰兆亭,兆即洮,洮水即涑水。{11}”二、《山西通志》卷二十八记载:“洮水在闻喜县东六十里,……按:自横水来者涑水,自磨里来者洮水。汇而为一,爰名涑洮。”(横水,磨里,均为绛县地名) 台骀之后的黄国也正在这洮水流经地(沈、姒、蓐这三个封国也应在同一地域,但具体位置无记载可查)。刘佐平所著《中华姓氏通书·黄姓》(东方出版社,2000、12)说:“台骀治汾、洮两河,治理得很好,颛顼就把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为洮水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晋强盛起来后,黄国首当其冲被晋灭掉。其族人以国为姓,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一支族源。”
王大良、刘翔南等编著之《中国大姓寻根与起名·朱黄罗蔡》(气象出版社,1990、1)也有类似论述。其中说:“今山西省洮水北岸有地名横水,在降县西三十里。何光岳先生认为,横与黄通,即黄国故地。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南注入洮水。”
可见,台骀受封之地汾川,当在古黄国所在地及其附近,即今山西省降县、闻喜、曲沃、侯马、新绛一带,而不在太原。对此,还可以举出以下证据:一、晋祖叔虞初封之地唐,乃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区区之地(《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与上述黄国紧邻;晋初灭了沈、姒、蓐、黄这几个小国之后,才有了今绛县、闻喜、曲沃、新绛一带地盘,成为晋国的核心地区,“今晋主汾川而灭之矣”,说得就是这段历史。这一片地方就是台骀所封之汾川,是其后的沈、姒、蓐、黄之地。大约500年以后,今太原其地才为晋所有。因此晋所主的“汾川”,所灭的四国,自然不在太原;二、《路史·国名记·少昊后国》曰:“汾(国):台骀封汾川,以处太原,降州正平之汾水也。故曲沃有台骀神。《元和(郡县)志》(记载)台骀祠在曲沃西南三十六里。”正平县即今山西省新绛县{12};三、曲沃的台骀庙在台神村,以台神作为地名,说明了那里与台骀有更密切的关系;四、汾河下游和涑(洮)水流域分属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有广阔平坦之地,即“大原”。如古籍记载之晋原,就是其一部分,而且与少昊之后封国有关{13};五、今之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考证认为:“台骀在何地?……在今晋南之大原上,南滨大泽,北带汾、洮,实相当于今之闻喜。{14}”六、这一带古时湖泊、沼泽比较多,除了著名的解池外,见于古籍的,还有今新绛县的王泽{15},有闻喜县境内的董泽{16}、美阳川大泽{17},还有在汾水支流浍水流经处的少泽等{18}。它们就是台骀“障大泽”的大泽。
误认太原县其地是台骀封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误解了大原或太原的含义。《左传》谓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就是疏通汾水、洮水河道,对汇聚的水泽筑堤设堰,使人们得以在“大原”上生活。辞书曰:“广平曰原,谓宽广平坦之地也”。大原,就是原之大者;大、太相通,所以《左传》记“以处大原”,《史记·郑世家》记“以处太原”,都是指居住到广阔平坦之地。《尚书·禹贡》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其“太原”也是同样含意。但后人误解大原或太原为地名太原,特别是杜预注《左传》云:“大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者”,望文生义,更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实际上,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置太原郡,始有地名太原。 (三)台骀之后是沈、姒、蓐、黄诸姓,与张氏没有关系
《左传·昭公元年》和《史记·郑世家》所述“金天氏有裔子曰昧,昧生允格、台骀”,并未涉及张姓始祖挥。从战国时期的《世本》到清代马骕所著《绎史》,诸多记述了挥的著作,多称挥为少昊之子或黄帝之子,但均没有记载挥子是谁。那么,《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本源记”根据什么说昧是挥之子?台骀是挥之孙?根据就是《路史·后纪七·小昊》所述“(小昊)次妃生般……有子曰昧,为玄冥师,是生允格、台骀……”把其中的般误解、混淆为挥。
台骀是“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就是说,沈、姒、蓐、黄这四个小国的君主是它的后代,与张姓并没有关系。宋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黄姓,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号玄冥,生台骀……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路史》说:“台骀之后,有台氏、沈、姒、蓐、辱(及黄)之氏。”张澍所
辑并补注之《世本》曰:“沈,姬姓。此沈在汝南,与沈、姒、蓐、黄之沈在汾川者有别,彼为少昊后也。”《姓氏考略》也称沈姓、蓐姓是台骀之后。
台姓及骀姓也出自台骀。东汉应劭《风俗通》、《路史》、《山西通志》均有此记载。
现代姓氏著作,如上述刘佑平《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说得更明白:“……晋强盛起来后,黄国首当其冲被晋灭掉。其族人以国为姓,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一支族源。”
如果把台骀当作张姓先祖,则沈、姒、蓐、黄、台、骀诸姓,至少各有一支出自张姓,没有根据可以这样认为。不仅台骀事迹出处的《左传》、《史记》没有台骀与张姓有关的蛛丝马迹,而且,无论曲沃、太原、汾阳的台骀庙,还是宁武的台骀冢庙,以至晋祠台骀庙,有关遗存文献,也都没有台骀与张姓有关的只言片语。 现今史学研究,对台骀祖出,只有考证。上述刘佑平所著《中国姓氏通书·黄姓》论述说:台骀祖出东夷族以凰鸟为图腾的黄夷。而这支黄夷又来自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颛顼取代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东夷族纷纷向内地迁徙,黄夷是其中的一支。昧是黄夷首领,为颛顼的水官,并且是北方水神玄冥之师。昧子台骀被颛顼派去治理汾水和洮水。其后裔所建黄国,位于黄(横)水旁、地名也为黄(横)水的地方,在今山西省降县境。
若台骀为东夷族的后裔,那就与黄帝族后裔的张姓相去更远。
现代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则认为“台骀就是古之有邰氏。也可解为台姓之骀国,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一带。{19}”有邰氏是周祖契的母亲出生的部族,处在闻喜一带{20},与台骀之后的封国地域是相符的。
台骀与金天氏之间的世系关系,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唐代孙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昧于金天氏已云裔子,台骀又是昧之所生,则去少昊远矣。”现代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第二章中说:“句芒、祝融、蓐收、玄冥诸名,第一字大约全是地名,比方说,蓐收的蓐,大约就是‘沈、姒、蓐、黄’的蓐。”此处徐先生自注曰:“后来作综合工作的人说少昊为金天氏,唯一的证据就是据《左传》所说:‘昔金天氏之子(应为裔子——本文注)曰昧,为玄冥师’……玄冥实即商侯冥,不会有疑问。冥生于夏中叶,时代相当明确。并且‘昧为玄冥师,并非为玄冥。昧为玄冥师,就足以证明他与商侯冥同时。”按徐先生此述,昧与挥不是同时代人,自然说不上父子关系,台骀当然就更牵扯不上挥的孙子。但是,昧与冥同时为夏中叶人,与“金天氏有裔子曰昧”倒是相符——裔,远也;与孙颖达的疑问也相通{21}。 徐旭生先生所述,还涉及到金天氏是否少昊的问题,这不是没缘由的。因为,《左传》讲金天氏,并未说就是少昊;是汉书和后来的注家称金天氏是少昊,又被一些著作沿袭下来,而理由却颇混乱。因此,徐旭生先生说:“就(昧与商侯冥同时)这一点已经足以驳斥少昊为金天氏的说法。”这个问题最先起自清代崔述{22}的《补上古考信录》:“金天氏之名见于《春秋传》,但云‘裔子为玄冥师’而已,未言为少昊也。刘歆盖以《月令》秋帝少昊,秋于(五)行为金,故以金天氏为少昊耳,不知五德之说本邹衍之妄谈。且颛顼不取号于水,宁少昊必取号于金乎?”如是,连金天氏是否是少昊都成了问题,那么被称为金天氏裔孙的台骀与少昊之子般或与轩辕皇帝之子或孙的挥,又能是什么关系呢?
本文无意对黄帝与少昊以及昧、台骀等上古人物的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得出结论,也做不到这一点。引述各种不同的观点,是为了说明,认定台骀为张姓,有失轻率。《左传》传世前,人们并不知台骀为何人,甚至连晋平公的史官也“莫知”。《左传》传世后,2000多年间连张姓人群也不知台骀姓张,这是因为台骀本来就与张姓无关。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发生了误解、混淆,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人有充分的条件来进行辨别,不应当再依错就错。
三、关于张姓起源地与清河
认为张氏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地的观点,就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早在明代以前,张姓族人就以清河为荣。五代时,后唐灵武节度使张希崇乃幽州蓟县人,而封号为清河郡公;南宋著名将领张俊,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人,被封为清河郡王;元朝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张毅家族,其宗谱自述“祖居山西平阳府解州安邑县”,元初才因其祖父张恩任巩县尹而迁居河南,但其家族数人在元朝被封为清河郡公、清河郡侯、清河郡伯,被封为清河郡夫人、清河郡太夫人的十数人,其祖祠也称清河世家,清河世第。这反映了张姓起源地“清河说”当时已很流行,并有巨大的影响。到《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把尹城与清河羼杂在一起,同纳入清河郡的地域内,说明,《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的部分参修者既固守“清河说”阵地,又击退不了“尹城”的进逼,采取了合二而一的办法。 (一)“清河说”来源于“青阳生挥”的观点
唐朝林宝所撰《元和姓纂》曰:“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23}”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且叙述比较完整的张姓起源观点;“青阳生挥”的说法,也于此首见{24}。多采摘《元和姓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与《元和姓纂》大同小异:“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青阳生挥”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的渊源。
青阳,即古青阳氏。古时青、清通用,因此,青阳通清阳。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这可能是此前就已形成的以方位称地名的文化观念。于是,青阳、清阳,又被铨解为清河之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曾是清水流经地,其地本有地名清阳,秦为厝县,隶属清河郡;西汉为清河县,东汉又为清河国。因而有些著作认为那里就是古青阳氏的封国。自《元和姓纂》“青阳生挥”语出,张氏始祖挥就被训诂式地与这个清河地联结在了一起,清河地就被认为是挥之封国所在地,从而就是张氏源起之地。完颜绍元所著《姓氏百问》对此归纳说:“历来的观点据此(青阳生挥)判断,张姓的发源地当为青阳(故地在河北清河东南),也就是挥之父亲少昊青阳氏的活动地盘内”{25}。今清河县“清河张氏研究会”撰文《天下张姓源清河》{26}称:“我们认为,‘青阳’,就是‘清河的北面’。历史上,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曾流经现在的清河县……张氏的根在清河。”赵福寿先生文《张氏:得姓于清河的黄帝子孙》说:“黄帝之子青阳君临天下之前就在泜河、清河一带为诸侯,清河因有清阳之名,而青阳之子挥因始制弓矢而为张氏始祖,也在清河{27}。” 但是,青阳生挥,并非青阳是挥。
上古氏族名称,实际就是部落名称或者部落标识,按后人语,是封国名称。对古老的青阳氏,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汉书·律历志第一下》:“《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
东汉张衡奏章曰:“《帝系》‘黄帝产青阳、昌意’,《周书》曰:‘乃命少昊清’,清即青阳也。今宜实定之。” 曹植诗《少昊赞》:“祖自轩辕,青阳之裔……”
《帝王世纪》:“少昊帝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
《史记索隐》:“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 《路史·发挥三》:“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说者以玄嚣为青阳,或以青阳为少昊,或合三者为一,剧为浅陋。……司马公作《史记》不纪少昊,略不识其所出……《史记》云黄帝生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此太史公之误也。”
《路史·后纪七·小昊》:“小昊青阳氏,纪姓,名质,是为挚。其父曰清,黄帝之五子,方雷氏之生也。胙土于清,是为青阳……”此句下“注”曰:“青阳少昊之父也,故《帝德考》云青阳之子曰挚。而曹植赞少昊云:‘青阳之裔’,则少昊为青阳之子信矣。”“少昊父子同一为号,或少吴袭先封之名……今其后裔犹曰青阳,可知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