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考复习题合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6:5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能力的情景模拟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评价者设置了一系列尖锐的人际矛盾和人际冲突,要求候选人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评价者通过对候选人在不同人员角色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测评其素质潜能。

2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是指以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方法为工具,通过招募、甄选、录用和评估等程序,从组织内外获取合适的人员填补职位空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组织实际工作情况和员工发展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所实施的培养和训练。 31.部内培训:部内培训是指有若干职能部门横向联合举办的培训

32.交流培训:交流培训是指通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人员的交流对公职人员实施的培训。

33、工作培训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对公职人员所进行的训练,通过政府高层领导或公共部门中经验丰富的人员的言传身教和具体帮助 ,使新进人员、下级工作人员或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增长才干。

34.选择培训:选择培训是指公职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状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培训专业方向进行培训的形式。 35、选任制:选任制指的是以选举的方式任用公职人员,即由法定选举人投票,经多数通过,决定公务员职务的任免。

36、委任制:委任制是指由有任免权的机关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工作人员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 37、降职:降职是指由原来的职务调整到另一个职责更轻的职务,是由高的职务向低的职务的调整。它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待遇的减少。

38、人力激励:人力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39、绩效:绩效是指某一组织或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作效率、工作数量与质量、工作效益。

40、绩效评估:公共部门中的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组织内部公务员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

41、360度绩效评估:360度绩效评估又称为全方位评估,它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事甚至客户等各个角度来了解员工个人的绩效,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

42、薪酬:薪酬指的是组织成员向其所在的组织或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4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福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福利指的是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满足本单位、本部门员工某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消费需求,并且以低费或免费形式提供。

4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机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机制是指依据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规范对公共部门以及公职人员从事公职管理活动的行为进行监督、监察和纠正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手段的总称,它是一种内外结合的“他律”行为。

4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组织与个人的“自律”行为,约束就是管制,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乡村民约等社会规范对行为进行管制,既包括行为人的自我管制,也包括外部的行为管制。

46、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约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

47.合同监控约束:合同监控约束是指个人与组织签订合同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合同的约束个人行为,并防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失。 48、制度监控约束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公共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公职人的行为,它是人才管理的基础工作。 49、外部监控与约束是指社会对公职人员形成的一种外在约束与控制。

品秩是指官制中与官职并行的身份等级制度,它按官职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以表明官员等级尊卑。

四、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人事环境对公共人事行政价值、制度的作用。1)、公共人事行政价值与制度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2)、环境不仅决定了公共人事行政价值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还规定了其内在的目标、规模、结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3)、人事行政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都要从环境中输入,没有环境所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公共人事行政价值就不能形成,人事行政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4)、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与制度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哪些功能?1)、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官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工作分析、职位分类和工作评估)、决定工作的价值(工资或薪酬)。2)、人力资源

获取的主要目标是招募、选录和甄补政府雇员。3)、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与能力。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追求工作质量要求雇主在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给予投资,劳动力的资格条件要求雇员通晓公共服务提供的系统和适应顾客的需求。4)、纪律与惩戒的主要目标是确立、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诉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力等。总的来看,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四项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并且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是基础,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蓝图和基石;人力资源获取是手段,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砖石;人力资源开发是核心,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心脏;纪律与惩戒是保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安全阀。上述四个方面的功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1)、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2)、a、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b、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c、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4、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征?1)、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2)、具有能动性;3)、具有发展性;4)、具有稀缺性;5)、具有创新性。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人事行政管理具有哪些不同?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组织中的人本身看作资源,强调其再生性和高增值性;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的能动性;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不断进行拓展,不仅包含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重视和增强了一些新的管理内容;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独特性是什么?1)、公共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而这样一个体系又是按照完整统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意味着组织必须目标统一、领导指挥统一、机构设置统一。2)、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规制,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权力。3)、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具体管理中,体现出了自身的性质 7、产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的原因是什么?1)、制度性损耗:制度性损耗是指由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和不合理而导致的人才未尽其用的损耗现象,这种损耗是一种隐形损耗;2)、人事管理的损耗:管理的损耗就是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导致没有充分调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3)、后续投资的损耗:由于人才知识结构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从而适应不了新技术环境下公共部门工作要求所造成的损耗,这在一定程度是由于公共部门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对再教育再学习的投资不够而引起的。

8、发达国家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具有哪些特点?1)、政府所有行政组织系统与公务人员管理形态都以韦伯的“理想型官僚体制”为典范,管理法规齐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功能完善;2)、管理的人力资源以专业性人才为主,重视启用专业人才;3)、具有相应的职业保障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便公务人员的职业稳定; 4)、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的制度,保证了行政工作的连续性;5)、实行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选录制度,公务人员的录用与甄选以注重才能为标准;6)、公务人员体制以有效的政策规划与严密的法治管理为支撑。 9、发展中国家的公共人事制度存在哪些问题?1)、做官重于任事。权位取向明显,公务人员热衷于争取权势地位,却未必勇于任事; 2)、人情恩惠重于人事法制。重视在行政体制内编织“关系网”,亲情、朋友意识浓厚,在人事任免上注重于亲情、裙带关系,因而往往因人而异;3)、身份观念重于职位观念。看重身份与品位等级,而且身份与品位与工作能力和绩效在取向上不一致;4)、公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各级行政组织中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5)、政治因素影响浓厚。政党政治、政治特权、政治活动等因素对公共人事制度的介入和干预程度较高。

10、欠发展国家人事制度具有哪些特征?1、传统的族群酋长权威与现代的功绩制观念相背离;2、政局不稳,动乱频生,行政体制在政治动荡的局面下毫无行政效能可言;3、其制度构架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离韦伯所说的“理想型官僚体制”相距甚远;4、极端缺乏各类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11、各国公共人事制度共同的发展趋向是什么?1)、在发展的方向上都指向现代的功绩制;2)、在发展的路径上都是由封建制而官僚制,继而为民主型的开放制。各国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别只在于其在这条发展道路上的位置不同而已;3)、在对公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上,由传统的通才模式向专才模式过渡。专业化的要求日趋强烈,尤其是对科技专才的需求,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关键之所在;4)、在人事价值观上由重视个人权威及特权观念向对事不对人的平等价值观过渡。

12、简述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法》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超越与发展。在基本内容上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较,《公务员法》进一步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的四个机制:1)、新陈代谢机制。《公务员法》从公务员队伍的“进口”到“出口”都作出了规定。“进口”严格,“出口”畅通,做到能进能出;2)、竞争择优机制。《公务员法》规定录用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职务晋升有严格程序;机关内设机构

领导职务实行竞争上岗,部分职务可以在社会上公开选拔;对考核不称职的要降职;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个人、集体进行奖励等,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宗旨;3)、权益保障机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8项权利以及申诉控告制度、聘用制公务员的人事争议制度和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明确了不得辞退公务员的4种情形,显现了公务员权益保障的重要性;4)、监督约束机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9项义务、16条不得违反的纪律,规定了考核制度、惩戒制度、辞退制度、领导人员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等,作为对公务员严格监督的制度保障。

13、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生态环境有哪些?1、政治制度。 2、经济与技术环境。3、市场体制的发展深化。4、劳动力的可用性。5、教育水准。一个国家国民受教育水准之高低,肯定会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发展产生渗透和影响力。6、人口多样性。人口的多样性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外生环境之一,并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14、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有哪些?1)、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2)、人力资源政策体制建设环境还不完善;3)、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滞后;4)、劳动力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15、如何理解人力资本的含义?1)、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或人口群体本身,而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2)、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3)、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类资本本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靠投入一定得成本而获得的。 16、人力资本具有哪些特点?1)、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不能够直接转让和买卖,只能被出租,或转让使用权;2)、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都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受其个人偏好的影响;3)、一个人可能拥有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本但其总量是相当有限的,同时一个人所具有的非互补的人力资本也不能同时使用;4)、人力资本的形成一般是在消费领域,当然有时也在生产领域;5)、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还是一种涵义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 17、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资本的两种形态及人力资本的运营;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核心;3)、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基础;4)、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述。 18、如何评价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拓展了“资本”的内涵,但也导致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混乱,为后来者将其与资本混淆埋下了伏笔。2)、作为一个理论的基石性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3)、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测量乃是今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4)、人力资本与知识、分工、专业化、知识资本等经济范畴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5)、重知识,轻技能。 19、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有哪些不同?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社会延展性;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成本差异性;3)、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绩效测定的困难性;4)、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收入与贡献难以对等性;5)、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市场交易不充分性。 20、如何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基础,是为实现公共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要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和科学性。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制定行动方针的过程。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是什么?1)、维持政治稳定;2)、促进行政发展;3)、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4)、实现人事管理技术科学化;5)、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 2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是什么?1)、总体规划,是从整个公共组织系统和公职人员队伍出发,在分析政府机构和预算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时期内人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和总预算的安排,以求公共组织的职位与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基本均衡。2)、业务规划 a、晋升规划;b、人员补充规划;C、培训开发规划;d、职业规划;e、人员使用规划;f、绩效评估及激励规划;g、退休及解聘规划。 2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是什么?1)、确立目标;2)、收集信息;3)、进行共给和需求预测;4)、制定并实施规划;5)、评估和反馈。 24、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预测时应遵循哪些原则?1)、挑选的专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2)、在进行预测之前,首先应取得参加者的支持,确保他们能认真地进行每一次预测,以提高预测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向组织高层说明预测的意义和作用,取得决策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3)、问题表设计应该措辞准确,不能引起歧义,征询的问题一次不宜太多,不要问那些与预测目的无关的问题,列入征询的问题不应相互包含;所提的问题应是所有专家都能答复的问题,而且应尽可能保证所有专家都能从同一角度去理解;4)、进行统计分析时,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同专家的权威性应给予不同权数而不是一概而论;5)、提供给专家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的充分,以便其作出判断;6)、只要求专家作出粗略的数字估计,而不要求十分精确。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是什么?a、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1)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2)社会关系的需求;(3)发展的需求;b、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外在要求:(1)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公共部门改革的要求;(3)法律法规的要求。

2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是什么?1)、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3)、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4)、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有利于解决公职人员的

实际生活困难,如长期两地分居、上班路途遥远等,体现组织对公职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具有稳定公职人员队伍的作用。

2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1)、用人所长的原则;2)、人事相宜的原则;3)、依法流动的原则;4)、个人自主与服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28、调入的条件有哪些?一是机关以外的人员调入机关任职,必须有相应的职位空缺;二是必须具备取得公务员身份的基本条件;三是必须符合拟任职位所要求的条件与资格;四是要对调入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还要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29、转任具有哪些特点?1)、转任是公务员在机关系统内部的流动活动;2)、转任不涉及公务员身份问题;3)、转任只能是平级调动,不涉及公务员职务的升降,一般也不会降低转任者的级别和工资待遇。

30、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具有哪些作用?1)、人力资源市场构成人力资源流动基本渠道;2)、人力资源市场改变人力资源流动的方式;3)人力资源市场扩大人力资源流动的范围;4)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力资源流动的效益。

31、人力资源市场具有哪些功能?1)、调配功能;2)、信息储存和反馈功能;3)、教育培训功能;4)、管理功能。 32、工作分析的程序是什么?1)、合理确定工作分析信息的目的;2)、科学确定工作分析的执行者;3)、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进行分析;4)、收集工作分析信息;5)、让工作相关者审查和认可所收集到得信息;6)、编写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书。

33、工作分析的方法有哪些?1)、访谈法;2)、问卷法;3)、直接观察法;4)、工作实践法;5)、工作日志法6)、功能性工作分析法。 34、公共部门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哪些?1)、工作标识;2)、工作目的;3)、工作职责;4)、工作权限;5)、绩效标准;6)工作环境

35、公共部门工作说明书的编写需要遵循哪些准则?1)、清楚;2)、准确;3)、专门化。 36、简述职位分类的优缺点。1)、职位分类的优点在于:(1)因事设人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2)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3)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4)可以做到职责分明,减少不必要的推诿纠纷,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解决机构重叠、层次过多、授权不清、人浮于事等问题,提高组织机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使组织机构经常处于合理高效的状态。2)、职位分类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在适用范围上,职位分类较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和职位,而对高级行政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和通用性较强的职位,则不太适用;(2)实施职位分类的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参予,否则难以达到科学和准确地步;(3)职位分类重事不重人,强调“职位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严格限制了每个职位的工作数量、质量、责任,严格规定了人员的升迁调转途径,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个人积极性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4)职位分类在考核方面过于注重公开化和量化指标,使人感到繁琐、死板、不易推行。 37、简述品位分类的优缺点。1)、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点是:(1)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便于人事机构调整公务员的职务,所采用的级别随人走,免除了因职务变动和另有任命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2)它是建立在公务员应该是具有多面的知识的通才,而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3)注重按行政首长和上级主管的意图行事,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工作任务特别是临时性的任务指派也容易。2)、品位分类制度的缺点是:(1)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因人设岗,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局面;(2)在人事管理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3)过分重视学历、资历、身份等静态因素,不利于学历低、资历强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脱颖而出。 38、公务员职位分类的程序是什么?1)、职位调查;2)、职位分析;3)、职位评价;4)、职位归级 39、公共部门人才笔试具有哪些特点?1)、经济高效;2)、测评面宽;3)、误差易控;4)、督导力强 40、面试具有哪些特点?1)、测评的素质更全面;2)、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3)、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4)、测评手段的灵活性与针对性;5)、主观性强; 4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的意义是什么?1)、人力资源获取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组织人才输入和引进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2)、人力资源获取工作有助于塑造和推广组织形象;3)、人力资源获取工作的有效性影响组织人员的流动率;4)、人力资源获取工作的质量影响到人事管理费用。 42、培训和常规教育有哪些区别?1)、从培训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属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范畴,是一种教育。2)、从培训的目的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以任职人员为主要对象、以工作为中心的定向培训。3)、从培训的内容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多元化培训和针对性培训的统一。4)、从培训的形式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不像学校常规教育那样整齐划一。 4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作用是什么?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公职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怔。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公职人员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和处理方法也处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公职人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公共部门管理职能调整和转变的要求。 4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形式有哪些?1)、部内培训;2)、部际培训;3)、交流培训;4)、工作培训;5)、学校培训;6)、选择培训。

45、目前较具代表性和较为通用的培训方法有哪几种?1)、讲授式培训法;2)、研讨式培训法;3)、案例分析培训法;4)、合作研究培训法;5)、角色扮演培训法;6)、人格拓展训练培训法。 46、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培训成果的转化?1)、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2)、改进培训项目设计环节;3)、培育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4)、积极而有效地沟通 47、简述中国古代用人艺术的精髓。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知人善用、唯才是举;3)、礼法并重、德治仁政;4)、赏罚分明、恩威并施;5)、严于律己、率先垂范;6)、扬长避短、不求全责备 48、如何理解人力激励的含义?1)、人力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2)、是什么因素把人民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3)、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延续。 49、人力激励具有哪些功能?1)、可以凝聚人心;2)、可以引导、规范的行为;3)、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5)、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6)、可以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50、简述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1)、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尽量将员工安排在其喜欢的工作岗位上;2)、管理者首先要注意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3)、管理者要使员工的工作丰富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4)、管理者要注意正确地发放工资和奖金;5)、管理者要要注意正确运用表扬激励。 51、简述目标设置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1)、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可以得到精确观察和测量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直接调整和控制,具有可应用性。2)、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帮助下属设立具体的、有相当难度的目标,使下属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变成员工行动的方向和动力。3)、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尽可能地使下属获得较高的目标认同 4)、加强和做好目标进程的反馈工作。

52、简述强化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强化理论的基础是由斯金纳(B.F.Skinner)奠定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被强化的行为将会重复出现,而没有被强化的行为不会大量出现。强化理论强调个人行为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他被强化和激励的程度,而个人的动机是相对次要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用强化理论来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其向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53、与工商界的绩效特征相比较,公共部门的绩效具有哪些特征?1)、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复杂性;2)、公共部门绩效形态的特殊性;3)、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54、简述绩效评估的程序。1)、制订绩效计划;2)、进行持续沟通;3)、实施绩效评估;4)、提供绩效反馈;5)、指导绩效改进; 55、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注意哪些事项?1)、管理者成为业绩考核的中坚推动力量; 2)、目标管理与行为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好业绩评估的监督职能与引导职能;3)、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4)、要注意评估方法的适用性;5)、要注意评估标准的合理性;6)、要注意评估过程的完整性。 56、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哪些问题?1)、不同等级的公务员一起考核;2)、重视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3)、考核过程中出现论资排辈评优秀的现象;4)、按比例分配名额。 57、造成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2)、岗位之间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一致;3)、考试制度设计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4)、考核中没有规定不称职人员的比例。 58、公务员的薪酬具有哪些功能?1)、补偿功能;2)、激励功能;3)、调节功能 59、构建公务员薪酬制度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依法分配原则;2)、平等原则;3)、平衡比较机制原则; 60、我国公务员部门工资制度面临的问题是什么?1)、公务员工资结构不够合理;2)、公务员总体水平低,难以体现公平原则;3)、工资调整不及时,增长机制不完善;4)、津贴制度不完善,补充功能难发挥作用 61、我国公共部门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是什么?1)、福利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老化;2)、福利待遇差距大,标准悬殊;3)、福利形式过于社会化;4)、福利资金提取和使用混乱,“小金库”盛行,滥发补贴和实物的现象突出,缺乏有效监督。

62、公共部门监控的对象有哪些?对象是指国家机关与第三部门中从事公职的人员,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一是对公职人员守法的监控,二是对公职人员执法的监控;三是对公职人员廉政的监控;四是对公职人员勤政的监控。

63、公共部门约束机制具有哪些作用?一方面,需要准确而及时地收集、获取各种有关系统运营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运营规划和运营方向作比较,发现和判断其中违反运营规划或偏离运营方向的情况,并将这些信息输入有关的控制机构;另一方面,控制系统在接到输入信息后要给出必要的调整指令,以恢复系统运营的正常次序和正确方向。

6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的内容有哪些?1)、内部监控约束,即公共部门内部对人员的监督与约束。a、合同监控约束;b、制度监控约束;2)、外部监控与约束,即个人与组织签订合同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合同的形式约束个人行为,并防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失。a、法律监控与约束;b、道德约束;c、社会团体和舆论的约束监控。

65、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机制的特点是什么?一、系统性;二、制度性;三、独立性;四、双向性。 66、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机制有什么特征?一、注重法律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二、监督与约束的主体独立性强;三、约束与监督以“经纪人”假设为前提,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利益相结合。 67、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系统有什么特点?1)、在我国,公职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党管干部”是我国对公职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所以,共产党对公职人员的监控与约束是实施党的领导的手段和必然要求;2)、在西方各国,工会在监督政府人事管理活动、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公职人员不是特殊的利益集团,不存在工会对人事的监控;3)、根据我国宪法中人民主权的原则,我国的群众监控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监控形式,通过各种人民团体对政府的监督来实现,而西方不存在独立的群众监控;4)、我国的行政监察部门隶属于政府,属于行政系统内监督。而在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是系统外监控方式,且其监督公务员的机构都是与政府相对独立的。

68、简述《公务员法》对监控约束机制的新发展。一、从监督与约束的双向性出发,为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将公务员惩戒制度与权益保障制度相结合,使监控约束更加行之有效;三、制定了更加弹性的公务员回避制度,并扩大了公务员回避制度的使用情形,公务员的约束条件更为全面合理;四、在退出机制方面,引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强化领导成员的责任意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五、《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考核更为全面彻底。

69、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的基本思路是什么?1)、确立新的监控理念。首先,要树立公开监督的理念;其次,要树立分权监控的理念;再次,要树立利益监控的理念;最后,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对公职人员实行“软性监督”。2)、完善加固监控制度。首先,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构建已有制度体系的核心环节,下力气做好薄弱环节的修补和加固工作,使这些制度全方位发挥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最后,应建立与健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3)、健全规范监控约束机制。首先,规范分权监控机制;其次,健全源头监控机制;最后,建立维权监控机制。

7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应遵循哪些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学用一致的原则; 3)、按需施教的原则;4)、讲求实效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专家治理以及政府管理职业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随着政府管理复杂性的增加,随着政府管理对大量信息的需求,随着政府管理日趋技术化和专门化,政府管理对专门性的需要更加强烈,这一切均导致了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发达国家为例,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营组织的工作,将有90%为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所扩张或替代,所谓扩张,系指专家系统与专门技术人员兼顾工作,使工作的效率效能提高;所谓替代,系指未来相当比例的工作,由机器代替人力去做。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工作者,在政府公务领域内将占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公共组织中,知识和专家的权威将会日益显现。

2、从消极的控制转为积极的管理。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控制为导向的消极的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强调效率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公务员的工具角色;强调严格的规划和程序;重视监督的控制;强调集中性的管理等。传统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不免使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僵化、缺乏活力。而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积极性。所谓积极性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乃是要在已有的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公务员潜能发挥的良好环境,促使公务人员具有使命感,从而更好地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与传统的控制导向不同,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授能”,即授权赋能,主要特征表现在:开放参与决策机会;提供行政人员发展自主性的机会;发展组织共同愿景;发展并维持组织成员之间的依赖、开放式沟通等。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视和强调。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面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即通过持续的学习以改变公务员和公共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今天公共组织管理者和公务员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过去被动式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新的学习能力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学者马库德称之为“新学习”,所谓新学习它具有以下特征:学习目标是欲达成组织绩效;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灵活适用具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使学习多样化;学习时要发挥运用创造力,培养非直线式、直觉式的思考;学习可使人们更有意愿及能力,发挥更有效率而迈向成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及投入各项组织的活动;组织应具有开放性的特性,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都能够讨论及包含;学习是一连串的规划、执行与反馈过程;强调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将学习融入工作之中,同时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人力资源管理与新型组织的整合。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机构正在让位于更合乎新信息社会需要的组织结构。为了因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效率、符合创新的要求,发挥公共部门人力的专业才能、有效

运用科学技术,组织的弹性化、灵活化、临时性扩大授权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未来的组织结构,人们有许多描述,如网络组织、无缝隙组织、后官僚组织等等,不管叫什么名称,可以肯定,新型的组织结构将具有如下特色:对环境具有开放性,组织结构的弹性化;组织更趋扁平化,中层管理的削减;强调通过对话建立权威,权力的均等化;信息的共享和决策的开放;权力结构从集中、等级式的,转化为分散网络式的;从自上而下的控制转为相互作用和组织成员自我控制;组织的价值观从效率、安全、回避风险转向效能、敏感性、适应性和勇于创新。总之,新型组织结构强调一种更能发挥公务员能力和潜能,而不是抑制创新与活力的组织。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成本;有利于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制定;有利于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实现参与管理。未来主要的发展包括:电子人事政策法规和电子人力资源资料库;电子招聘;电子福利支付;电子动态管理等。

6、政府人力精简与小而能的政府。政府组织规模的庞大,乃是过去时代各国政府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功能的扩张、社会的发达、政务的增繁以及政府自身的内在扩张。而政府之扩张反过来导致赤字、绩效低下、成本扩张。所以,从1990年以后,各国之文官改革,莫不把人力精简和紧缩管理作为主要措施。美国在1999年会计年度精简全职公务人员27.29万人;加拿大亦在总数22.5万名公务员中精简5.5万名。中国中央政府亦精简了30%的公务员。随着“小政府”观念的深入人心,人力精简继续成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趋势。

7、绩效管理的强调与重视。随着公共组织目的取向色彩日益浓厚,绩效将深入种种目标当中,成为最受关注的课题。事实上,组织的成功与否,应视人力资源有效运用的有效程度而定。如今,无论公、私组织,绩效管理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绩效管理意味着组织管理者为公务员规划责任及目标,以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最大的发挥;并通过绩效考评,以此作为公务员奖惩的依据。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对每一项任务及价值作清楚的陈述;规划一套用以建立个人行为表现契约的程序;建立一套流程,作为公务人员能力改善计划的基础;订立绩效指标;建立绩效评鉴机制。

8、公务伦理责任的强调和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如腐败)导致了政府威信的下降,导致了公民对政府官员产生“信任赤字”,严重影响到了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强调公务员的伦理责任而重振政府的威信,就成为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和趋势。在美国,1978年制定“政府伦理法”,对公务员的伦理作为法律规定,同时成立“政府伦理局”,具体负责公务人员的伦理管理问题。美国公共行政学会1985年发表公务员伦理法典,1994年又予以修正,要求公务员为公共利益服务,尊重宪法及法律,展现个人正直,追求专业卓越表现。OECD国家也致力于公务道德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许多国家亦有公务员伦理的法律。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关于公务员伦理的法律法规,维持公务员的职业伦理还主要停留在靠党规党纪和说服教育的层面,但随着“以德治国”观念的逐步深入,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总是会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可以肯定,如何维系公务员伦理行为,是今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2、试述21世纪人力资源的特征。1、稀缺性。生产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引出的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则是由能与它配合的其它资源的相对丰富而引出的人力资源的相对有限性。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向世人昭示,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但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不同,它需要通过人这一载体来体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发挥其创造财富的功能。掌握并善于运用知识资源来创造财富的那些人被称为人才资源。由于人们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生存发展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社会人口中仅有少数人有幸成为人才资源。在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知识来发展事业、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时代,人才资源总量与社会各方面对它的巨大需求相比,显得尤为稀缺和宝贵。

2、层次性。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一般是指社会人口中那些掌握并能运用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群体,但由于在这一群体中人们所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质和量上存在差异,人力资源因此又可分成若干层次。如按以往我国政府文件规定,凡属接受过中等专业教育以上的人员均可视为人才,则可按人们的学历将人才资源划分成中等专门人才、高等专门人才、硕士、博士等多层次人才资源. 据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人力资源分成一般人力资源和高级人才资源等等。

3、知识性。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有学者将知识分为编码化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两类,编码化知识可通过数据、信息、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专利)等形式固化在软件、数据库、设计方案等特殊形态中;经验性知识则通过教育培训被固化在人的头脑中。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经验性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编码化知识来创造财富是人才资源的显著特征之一。此外,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下,人力资源所载有的知识资本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农业经济社会,知识是一般劳动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工业经济社会,知识主要体现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上;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作为第一生产资源,呈现出以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智能化态势。

4、创造性。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它是以知识为资本,以智力为依托,以创新为使命的一种活的资源,只要具备适当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人力资源的使用就能体现出其创造性功能,即人力具有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才能,为人力资源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特殊功能。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对知识本身加以创新。

5、流动性。人作为思想者,都有自已的个人素养、独立精神、自主意识以及理想抱负,他们对成就、荣誉、责任等有着更大的期望值。因此,人一旦发现他们目前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无助于实现其预期目标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流动倾向,除非有强硬的制度约束,否则他们一旦采取行动,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使他们很容易成功流动。人力资源的这种流动性特征表明人力资源不象物质资源那样,可以成为占有者最终使用或消费的对象。 6、可再生性。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实际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消费,知识资源的消费不是一次性消费,只要人力资源所载有的知识没有全部老化,这种知识资源就可被反复利用;第二,人力资源具有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资源的天性,因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人才,尤其懂得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更新与个人发展的联系,懂得不断增加自身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意味着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并能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特殊资源。

7、收益递增性。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边际产量收入总是大于其边际支出,且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人力资源的这种特性是由其稀缺性、知识性、创造性、可再生性等特征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能与其它可利用资源相配合的人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使增加这种稀缺生产资源投入的经济主体在正常情况下总可获得高于其成本的收益。其次,由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性和创造性,在知识和智力对经济发展、经济竞争起决定作用的时代,拥有人力资源就意味着拥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创新能力和在相关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与市场垄断地位,这样的能力和地位可为人力资源拥有者不断增加财富。比尔·盖茨主要依靠知识和人才缔造微软帝国的神话以及美国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领先优势创造的连续九年实现低通涨高增长的经济奇迹等事实,都有力地佐证了上述结论。最后,由于人才资源的可再生性,使人力资源的拥有者在拥有期内可以持续获得人才资源所固有的出色的创造力和产出率,并可减少乃至避免发生类似于物质资源的反复搜寻和获取所需要的成本。

3、试述新世纪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最近几年,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恰如喷薄而出的朝阳,给中国大地带来莫大的活力和生机,同时,又以其巨大的能量给社会的许多方面以强烈的震撼。沿海城市的开放,使得人力资源涌向南方的势头有增无减。就目前情况来看,人才流动有三个方向:一是开放地区和城市,其开放与改革的程度越大越深,人才流动的向心力越大;二是外向企业,其外向性越强,对人才流动的吸引力越大;三是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确实能任人唯贤的领导者,其周围必然会汇集越来越多的人才。

人才的流动,势必破除将人视为“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陈规陋习,造成市场调节需求,需求引导人才流动的大环境。因此在管理人力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做到正确引导,合理流动。既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又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的流动。国务院主管部门可定期发行《全国人力资源需求指南》,各省亦可效法,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流动的目的性。同时,要避免人才的外流,并注意引进国外的人才。人才外流是近几年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国家要为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在国外的人才能回来,国内的人才留得住,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吸引国外的人才到我国工作。

2、要注意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竞争性。人力资源总量与社会各方面对它的巨大需求相比,显得尤为稀缺和宝贵。但是,人才流动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可以导致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盲目的竞争却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比如说,人力资源盲目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容纳人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多余的人力资源的积存形成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做出正确的引导,避免无谓的竞争所导致的不合理的人力流动。具体做法是:加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多余的人力资源。

3、要注意区分普通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才资源。普通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区别就是一般劳动者与人才的区别。两者的区别是由每个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决定的,从一般作用上讲人力资源都是普通的劳动力。但是,一旦具备了某种技能,就有了很大的区别。通常我们把素质较高的,具备某种技能和创造力的劳动者叫做人才。把这部分人力资源从一般的人力资源中区分出来,进行特殊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人才是在广大的劳动者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科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劳动者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创造和发明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才是人类的精华,是人群中先进的部分。人才集德、识、才、学、体于一体,特别是高级人才,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比一般劳动者的贡献更大得多。

4、应该确立大的人才战略。应该认识到人才是国家人力资源的精华部分,人才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人才管理战略的基础。国家必须有连续递进的十几年、几十年的正规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规划与措施,同时,随时以短期培训作为补充。要从全世界发展、进步与竞争的角度认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我们要争取较高的人才占有率,要保持人才拥有量大于培养量,还要保持较高的人才合理使用率。其次,要树立宏观的人才使用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核心是正确地使用人才。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唯亲是用”,有的人“囤积居奇”,有的人“顺我者用”,有的人“低我者用”,这就是狭隘、低级的用人观,是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动力。

4、试述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实际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宏观开发与管理,它是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政府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职能是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具体包括:社会人力资源状况的检测和预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社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投资、项目管理及政策的制定,就业及收入政策的制定与管理,人力资源流动控制,规范和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社会人力资源的保障与保护,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法规的监督与协调实施等。

总的来说,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指导原则,并在实践中自觉贯彻执行,具体而言要从“更新观念”“建立机制”“落实方法”三个方面入手:1、一方面我们人才外流严重,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留在海外的“人才银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留才之道,给予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权利、更大的施展空间,在感情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2、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第一、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实施人才战略,重点是培育决策人才和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出一套培养和造就管理家、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和高科技工作领域专家的制度。第二、对于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已在海外定居的华人学者,政府应认真研究一套能吸引他们回国服务的政策,建立一套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指导思想的用人制度,让他在技术上说了算。第三、应加快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工业的紧密结合。第四、加大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科研的投资。3、科学的落实手段:第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清楚旧体制的障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真正使人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第二、真正建立一套按贡献大小支付报酬的分配制度,是分配真正成为有效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基础手段。第三、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通畅的与企业沟通和科技创新商业化、产业化的转化的渠道。第四、制定鼓励个人、企业扩大教育投资的政策。第五、宣传新的用人观念,为人才的“柔性流动”提供服务和帮助。

5、试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1、价值取向差异使管理目标不同。公共部门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以公众委托人身份提供公共产品,对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是为了最大化的为社会利益服务,而私营机构则多是赢利单位,追求效率、效益是它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部门的财政来源是税收,这决定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要对公共利益负责,而企业只需对领导者利益、企业自身利益负责就够了。因此,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政治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考虑的不是政治回应性与社会公平,而是经济生活中的交换与回报,人力资源管理则主要考虑的是谁进入企业的这些职位将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政府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注意其透明化程度、公众的接受程度,必然面向社会,承受社会的压力,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听命于领导者,领导者完全可以决定员工的任命与使用,对员工的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工作分析获得,并通过职位说明书及培训计划等充分展现出来,录用和解雇员工时较少考虑外部压力,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相对缺失。企业的管理活动服从于其决策层的意志,无须对社会公众公开,其操作过程也是经常隐蔽不公开的。

2、管理对象行为取向的不同。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员工,其行为有一种保守趋向,倾向于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自为之的心态;在企业组织中的员工更加趋向于要富有创造性,这与公共部门组织强调稳定性有关。作为政府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能从根本上保障政府运作的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须遵守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共部门的组织成员要受更多规章制度的限制,强调严格遵守规则,势必使成员或多或少地变得墨守成规和强求一致,组织成员的工作具有更多“非人性化”的特征,行政人员多半带有官的味道,人们的着眼点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而不是其什么行为能给组织带来最大的贡献。可以说理性官僚制的弊端在行政组织比在企业组织体现得更加明显,帕金森效应更容易在公共部门中发挥作用,这也可以说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难以在公共部门建立的原因。在以工作成果或工作目标导向的私人组织中帕金森定律是不会发生作用的,私人企业部门以“效率”为首要追求目标,对利益追求的永恒性,使得私营部门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部门。只有以行为为导向,人们才会不惜成本、代价去创造事情。试想,如果一个部门的领导对利润负责,对成本负责,他怎么会找两个助手去做毫无意义的事呢?

3、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差异。这一区别是由于公共部门本身的政治性决定的。作为行政部门总是不可避免的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行政与政治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当前公共部门政府公务员招考信息对应聘人员任职资格中公务员对宪法及法律以及对党和国家所具备的忠诚,是制度化的要求。公务员的道德素质被排在前面,能力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和行政职业能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对于公务员的绩效管理实际上并不是政府的第一目标,尽管口头上很多政府都将之称作第一目标。在私人部门,雇主首先要求雇员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处理专门业务的技巧和能力。对于下属的道德素质要求相对要淡化一些,雇主们还希望员工更具有创造力,这意味着雇员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私人部门完全忽视员工的道德素养,只是道德素质考察的困难使企业领导更加注重可以量化的指标如专业能力方面。在私人部门,雇主以雇员是否损害雇主的根本利益为第一道德标准。一个有能力但道德水准一般的人,有时是能被雇主容忍的。一般说来,私人部门的领导们不会对雇员提出过多的道德要求。

4、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方面,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公共部门对于人员的招募录用是较为重视的,有时公共部门对于人员的雇用要受制于外部压力,同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导致公共部门比较忽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和绩效评估环节。直到今天,我国尚没有对政府公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私人部门基于绩效的考虑,则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功能,员工的培训、教育与发展方案设计和绩效评估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组织中,绩效评估标准是确定的,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员工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更为重视。总之在当前的情况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多的传统人事管理的特征,而在企业中,把人视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致力于使人力资本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5、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适用法律方面的差异。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多是行政执法行为,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执法为第一要义,对法律责任的关注始终居于第一位,选择主动性、创造性行政行为的责任风险或法律风险就会相应加大,这也是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总是趋向于保守的重要原因。企业则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生长的组织,以效率为中心制定员工的行为规范,有时这些行为规范可能是与法律规范相冲突的,当企业利益与法律规范相冲突时,极易采取规避措施。企业在个人利益保障方面,企业适用《劳动法》界定劳动关系,《国家公务员法》是公务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规范。公务员的个人权力较容易得到保障,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规定比较原则性,企业必须依照此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规范。由于主雇地位的非对等性,企业容易制定有利于雇主的规则,就存在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可能。例如,政府淘汰公务员比较困难,而企业组织淘汰一个员工有时只需老板的一句话。

6、试述当代西方发达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1、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原则出现变通。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政治—行政”二分,为此,公务人员必须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政治是由那些政务官来负责政策的制定,而公务人员只负责行政即执行,且不受任何党派的左右。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公共人事制度日趋政治化的问题突出。一方面,公务人员确实参与政策的制定,在通常情况下,实施由公务人员参与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治理效果。在政策执行阶段,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公务人员在政策的制定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欧文·休斯的观点,“管理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负责。这就意味着管理者和政治雇员之间以及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传统模式中,管理者和政治雇员之间的关系是范围狭小的和技术性的,是发号施令者和执行命令者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主义模式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灵活和紧密。公务人员与政治官员共存于管理的互动过程之中。

2、 公共人事制度中职业的永久性和稳定性传统被打破,现实的公共人事实践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官僚制,公共人事制度要在组织形式和运作上确保这种体制的高效运转。但是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永久性会造成公共组织的功能失调,并看到公共组织内部的不协调已经带来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改革通过公共服务中的可选择替代性组织形式或机制,降低公共组织的作用,减少公共组织雇员的数量。主要途径是将原来由公共组织机构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其他组织形式和机制提供。对现有的公共雇员,增加雇佣关系的灵活性。公共部门使用临时性、兼职或季节性雇员的数量明显增加,另外通过雇佣契约使用的不受传统公共人事制度保护的雇员数量大大增加。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今后面临的是公共组织多样化的雇佣模式,诸如以签约方式受聘、担任顾问性工作,公务繁忙时期临时聘请人手等。这样有越来越多的终身职位被取消。这使公务人员的管理多样化和非职业化,而不是目前传统模式的刚性。这在本质上有助于让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参与问题的解决。

3、 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兼容并蓄和工资制度的改革。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人事管理方式和人事分类制度。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它强调的是公务人员的职权和责任,而非担任该职位的公务人员本人。以英国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国家实行的是与职位分类不同的品位分类制度。它是一种以文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资历等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管理方法。这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美国的职位分类以精密细致而著称,并被认为是实行功绩制的一种方法和人事现代化的标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进行了多次改革,重视简化分类制度和注重“人”的积极作用,但费时、耗资、繁复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好的解决,特别是这种静态的分类模式,常常难以适应经常变动的职位结构。近年来,职位分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不少国家更加重视“人对职位的影响”,实行“级随人走”,此外,职位分类的体系结构也趋于简化。随着现代公务人员职能范围的日益扩大,分工愈来愈细,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进入公务人员的工作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陷来,特别成为业务类公务人员管理的一大障碍。近年来英国对品位制度作了较大改进,表现了向专业分工和职业分类方向发展的趋势。英国现行的分类管理制度是在品位分类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国职位分类的精神建立起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历来的功绩制是指根据人的能力、学历、资历、以及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来决定公务人员的录用、任命、升降和奖励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行的“功绩工资制”和“功绩奖励制”将公务人员工作绩效和工资待遇结合,即对高级公务人员和中级公务人员实行功绩工资制,按照其工作绩效来决定其工资水平,打破了过去那种公务人员按照服务年限平均地、自动地增加工资的制度。同时对高级行政官员实行功绩奖励制,以鼓励公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整个公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从而给功绩制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