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21:11: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

作者:刘贵成 戴自璋 苏晓锋 王崇义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

校本教材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校本教材开发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中职教育教材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材一般所采用的都是国家、部委等统编教材,在选用教材中如缺乏合适教材时常选用高职教材。这些教材一般都统一化,内容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并过深过难,教材设计过于单调,教材版面设计不够生动,且教材的更新周期过长,知识更替缓慢。教材缺乏指向岗位群需求的针对性。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专业课程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滞后的弊端凸现,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现在中职校所用的专业课教材,普遍缺乏与之配套的教辅材料。各个学校的设备、师资、生源、专业方向、就业方向各有不同,每种教材只能提供一定的素材,教学过程绝不可能照本宣科。而当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教材理论知识较深,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教材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因此,开发适应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工作迫在眉睫。 二、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意义

开发校本教材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只有实施中职校本教材开发,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有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教材能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要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突出和发展学校特色。不同学校在其发展方向、文化氛围、学科教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校本教材就自然溶入了学校的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校本教材也可以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学校培养学生多方面特长发展的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本教材开发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和教学思想方法的驾驭能力。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三、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合理整合专业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专业课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校本教材的开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校本教材开发过程,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校教材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根据学校现行办学的性质要求,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市场需求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之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校本教材研发的过程中,讲究实用。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使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四、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目标 1.贯彻教学标准

通过全方位剖析新制定的教学标准,充分领会新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 2.适应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就业市场导向作用,更新教学内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离不开行业、企业的需求,校本教材要与行业的需求相适应,满足社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经常与行业、企业联系,随时掌握行业技能发展的新动态,并把它作为新的技能知识放进校本教材,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适合学生基础

创新教材结构模式,开发和丰富教学资源,开发配套教材,如学习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国家统编教材有着“理论多,实践少”的倾向。因此,校本教材所选的内容应是学生乐以接受的动手能力的训练为原则,适合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教材开发研究,改变原有专业课教材理论知识繁难,高深难学的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际,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逐步建立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校本专业课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校本教材的开发

我校目前的课程,无论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都比较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从就业市场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邀请专业所属行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合地区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课程教材,形成专业的特色教材。教材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尤其是凸现行业企业生产中的主流技术。

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改变“书本-黑板”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着力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市场,贴近行业,注重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材的开发,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的实施。我校建筑与工程材料开放实训中心的建成,为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保障。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实践导向”的设计思路,以此为主线设计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内容要求。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编写。目前正在开发核心课程两本教材——《材料化学性能检测》和《水泥及混凝土性能检测》。 1.《材料化学性能检测》校本教材的开发

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材料化学性能检测》课程教学内容定位上,紧密围绕锻炼、培养化学分析专业型人才所需具备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实验课的目的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根据《材料化学性能检测》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材料化学性能检测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将《材料化学性能检测》分解成四个模块。模块一为化学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无机及有机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模块二为化学性能检测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中的误差及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模块三编写了化学性能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这些基本操作技能是化学分析工作的基本功,也使学生从意识上对该课程的操作规范加以重视。模块四编排了18个化学性能检测实训项目,这些项目既有物理常数测定、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均为经典的分析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水泥与混凝土性能检测》校本教材的开发

按照所制定的本课程教学标准,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在教材设计编写中充分考虑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用职业分析方法,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和成熟的最新成果、最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编入教材,使中职教育与行业发展同步。在教材结构设计上,采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结构形式,以相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