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9:3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反思
本次地理月考评卷工作,已圆满结束。现对本次考试的试题及试卷做一些分析和总结,仅供各位任课教师参考。 一、对试题的分析
经过全体评卷教师认真研究讨论分析,对本份试题基本上达成以下共识:
1.本份试题主要考察区域地理知识,在考察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考察地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考查学生利用经度纬度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如1~3题利用经纬度和岛屿形状进行定位,8~9题、18~22题、23~25题都属于此类问题,空间定位是高考考察的基本能力之一,往往因为空间定位错误而导致连锁错误。
(2) 考查学生利用图表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如5~7题表中给出四个国家的耕地、林地、草地的数据,要求学生判断所属国家。
(3)考查学生对区域图的判读、分析与解答能力,如10~13题、26题、28题、30题,此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区域地图轮廓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然后才能准确解题做答。
(4)通过填表考查学生对我国三种季风气候的比较分析能力(27题),考查学生对亚马孙河不同水文特征及成因的比较分析能力(29题)。
2.总体看,本份试题考察基础知识,突出地理能力,瞄准高考目标,覆盖面较广,题型灵活,形式新颖,既具有高考题的风格,又有所创新,确实不失为一份质量较高的好题。这从综合题学生得分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做为阶段考试,瞄准高考大目标是没有错的,但更要考虑到如何有利于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还要学习半年多才要高考,毕竟不是最终的选拔考试。 二、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卷面看,问题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识记不准确,出现知识漏洞,表现: ① 对外国地名记不准确,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或记忆模糊
② 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的特征没有记住回答不出来。 ③ 都知道季风气候的优势是雨热同期,但对季风气候的缺点相当一部分同学达不出来。
原因分析: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记忆,巩固基本知识,学生在最后的阶段复习中查缺补露工作也做得不够好。 2.问题表述不清,不准确,含糊其词,表现:
① 对地理概念理解错误,如将铁矿资源写成钢铁资源 ② 对三种季风气候的特征不能区分,尤其冬季特征
③ 北欧之所以出现酸雨是因为西南风,相当部分同学只表述为盛行西风
原因分析: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对那些重点难点强调不够,重点难点强化训练也不够。
3.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及成因分析错误,表现:
① 对亚马孙河的流量、含沙量、水位变化、冰情、航运价值解释错误 ② 对南极大陆降水少的原因解释不够准确或错误 ③ 对法国南部为什么盛产葡萄酒解释不清
④ 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分析不全面,抓不住重点
原因分析:同上所述,问题亦出在平时教学当中,知识落实不到位,学生对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及地理成因等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表面理解而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
4.读图能力差,不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对题意理解错误,问题解答错误。反映了学生对区域知识不熟悉。
5.审题不清的原因,如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形成降雨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最主要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的限制条件,优势条件等,一旦出现审题错误,必将导致整个解答错误。 出现4、5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强化训练不够。 三、应对问题的教学策略及措施
在试卷中出现的上述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和平时教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试卷中的问题,正是教学中问题的暗影、漏洞的表现。因此,在教学当中,必须制订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一些相应的教学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1.加强基本知识教学,对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记忆时间,让学生把基本知识记住,背会。如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必要时可采取强化手段强化记忆如默写、默画。
2.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分布规律、地理成因课堂上一定要讲清,且要反复讲,经常讲。可针对性多做一些强化训练题,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深度。如南极风力强、降水少的原因;北欧酸雨严重的原因;辽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区位的条件;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等都应在平时予以落实。
3.学生表述不清的内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对知识理解不清,也可能是因为学生语文方面的问题,故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
4.平时教学当中,应不断加强读图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复习当中,要不断强化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表述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题意思路、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