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最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4:12: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梁柱接头几何尺寸不规则;上下柱错台

原因:梁柱接头模板碎拼,未进行专项模板设计,加固不牢。上下楼层轴线定位放线有误差。

防治措施:梁柱接头模板应进行专项模板设计,采用定型模板,严禁碎拼,并加固牢靠。楼层放线应对不同层位进行复核,并有专人负责,防止误差积累或放错线。 21.截面尺寸、垂直度、平整度、轴线位移超允许值过大 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支撑松动,土层浸水,致使新浇筑混凝土

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 MPa时就上人,使表面出现凹凸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后严格按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2)模板、支撑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支柱和支撑必须支承在坚实的土层上,

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和支撑情况,如有松动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

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

(4)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上人操作。 22.位移、倾斜

基础、柱、墙以及预埋件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产生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的偏移,或柱、墙垂直度产生一定的偏斜(称倾斜),其位移或倾斜值均超过允许偏差值。

原因:

(1)模板支设不牢固或斜撑支顶在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位移或倾斜。如杯口采

用悬挂吊模法,底部、上口如固定不牢,常产生较大的位移或倾斜。

(2)门洞口模板及预埋件固定不牢靠,混凝土浇筑、振捣方法不当,造成门洞口和预埋件产生较大的位移。 (3)放线出现较大误差,没有认真检查和校正,或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造成轴线累积误

大,或模板就位时没有认真吊线找直,致使结构发生歪斜。 防治措施:

(1)模板应固定牢靠,对独立基础杯口部分如采用吊模时,要采取措施将吊模固定好,不

得松动,以保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2)模板应拼缝严密,并支顶在坚实的地基上,无松动;螺栓应紧固可靠,标高、尺寸应

符合要求,并应检查核对,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倾斜。

(3)门洞口模板及各种预埋件应支设牢固,保证位置和标高准确,检查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4)现浇框架柱群模板应左右均拉线以保持稳定;现浇柱预制梁结构,柱模板四周应支设

斜撑或斜拉杆,用法兰螺栓调节,以保证其垂直度。

(5)测量放线位置线要弹准确,认真吊线找直,及时调整误差,以消除误差累积,并仔细

检查、核对,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值。

(6)浇筑混凝土时防止冲击门口模板和预埋件,坚持门洞口两侧混凝土对称均匀进行浇筑和振

捣。柱浇筑混凝土时,每排柱子底由外向内对称顺序进行,不得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以防止柱模板发生倾斜。独立柱混凝土初凝前,应对其垂直度进行一次校核,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

(7)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防止模板产生变形或预埋件位移或脱

落。

[5]、砌筑工程

(一).砖砌体工程质量通病治理 一).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控制砂的含泥量。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不小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砂浆做到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灰槽内的砂浆使用过程中应经常翻动、清底。如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在砌筑前进行二次拌合。

2.要重视砂浆试块的制作,强度等级评定要符合现行标准规定。

3.配齐计量工具,严格过磅,计量准确,根据砂子含水率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用水量。 二).水平或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 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如果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及时调整砂浆的稠度,确保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砌体的粘结强度。

2.砌筑用烧结普通砖必须提前1~2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在10%~15%,严防干砖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

3.砌筑时要采用“三一”砌砖法,严禁铺长灰而使底灰产生空穴和摆砖砌筑,造成砂浆不饱满。

三).砌砖不按规定留槎,组砌方法不正确 防治措施:

1.控制好摆砖撂底,在保证砌砖灰缝8~12mm的前提下考虑到砖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

2.确定标高,立好皮树杆,双面挂线。

3.构造柱部位必须留置马牙槎,要求先退后进,进退均为五皮砖。临时间断处留槎必须顺直,不得偏轴线。

4.烟道处组砌一定注意用七分砖错缝搭砌,防止出现通缝。 四).框架柱拉接筋漏设,位置不当

防治措施:框架柱拉接筋应按砌块模数后焊设置,杜绝边砌边焊,检验合格后方可砌筑。或采取环氧树脂植筋法,但必须保证材料合格和经三方现场拉拔试验确定。

五).砌体结构裂缝(砖砌体隔断墙和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梁柱接触处、错层砖砌体、顶层墙体裂缝) 防治措施:

1.强化图纸会审力度,在图纸会审时对砌体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从设计上采取技术措施。

2.对有不同材料组成的墙体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混凝土框架柱与砖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片连接加固,墙柱结合部位必须按设计规范要求设置拉接筋且砌筑砂浆要饱满。 3.住宅纵向长度超过规范规定时,必须设伸缩缝(缝宽不小于6cm,并应防止杂物散落其内)。

4.屋顶宜优先采用女儿墙形式,且应将墙体构造柱延长到女儿墙内。

5.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顶层墙体开裂。①顶层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M5;②顶层圈梁下0.3m和每隔0.5m增设砖砌体水平灰缝钢筋(共3道),370mm增加3ф4,240mm增加2ф4,位置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的内外纵墙及承重横墙;变形缝两端两间范围内的上述墙体;顶层的内横墙靠外墙一边2m范围内(伸入外纵墙每侧500mm)。③外纵墙与内横承

重墙交叉处及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均应设构造柱;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仅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相应上下圈梁内。 (二).水泥空心砖砌块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一).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 1.原因分析

(1)水泥质量不合格。 (2)砂的含泥量大。

(3)砂浆配合比计量不准确。 (4)加料顺序颠倒,砂浆搅拌不均匀。 (5)人工拌合。

(6)水灰比控制不好,和易性差。 (7)砂浆保水性差。

(8)砂浆品种与设计不相符,或掺外加剂后无相应措施。

上述原因将酿成砌筑砂浆强度低,满足不了设计的砌体强度,导致砖砌体的水平裂缝、竖向裂缝。 2.防治措施: (1)材料

1)进场水泥必须有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其技术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2)控制砂的含泥量,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小于 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

3)外加剂必须具备产品技术说明和出厂合格证,并经试验配合比合格后方能培植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