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0:59: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壤有机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组成

生命体种类主要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分子生物,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直接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养分转化、推动土壤发育形成。主要作用表现为: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产生并消耗H2、CO、CO2、CH4、NO、N2O,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分解有机废物,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与库

土壤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分类:①化能异养型,所需能量和碳源直接来自土壤有机质,又可分为腐生和寄生。②化能自养型。③光能异养型,能源来自光,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H体以还原CO2。④光能自养型。

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①好气性微生物。②嫌气性微生物。③兼嫌气性微生物(酵母菌和大肠杆菌)。

土壤有机质呈现状态: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呈现3种状态①新鲜的有机质。②已经发生变化的半分解有机残余物。③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组成:①糖类、有机酸、醛、醇、酮。②纤维素、半纤维素。③木质素。④脂肪、蜡质、树脂、单宁。⑤含氮化合物。⑥灰分物质。

有机残体的特性:①新鲜多汁的有机物比干枯秸秆易于分解。②有机物细碎程度影响其与外界因素的接触面积,从而影响矿化速率。③有机物组成的C、N比。一般来说,微生物组成自身细胞C :N为25:1。当有机残体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当碳氮比小于25:1,对微生物活动最有利,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除被微生物吸收外,还有多余氮素存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当碳氮比大于25:1时,微生物就缺氮元素,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慢,有可能因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土壤中有效氮养分使作物处于暂止缺氮状态。

土壤水分状况:当土壤在风干状态时,微生物缺水,活动能力降低,分解缓慢;当土壤湿润时,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加强;当水分过多时,土壤通气性变坏会降低分解速度。

土壤通气状况:当土壤通气良好时,好气性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好气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保存;土壤通气不良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慢,分解不全,矿化率底,中间产物易积累,还会产生甲烷、氢气等对作物生长有毒害的还原性气体,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

土壤温度状况:0~35℃内,有机质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每升高10℃,最大分解速率提高2~3倍。土壤微生物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5~35℃。

高温干燥条件下,植物生长差,有机产量低,微生物分解快速,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少;低温高湿条件下,有机质嫌气分解,一般趋于积累。温度更低时,有机质来源少,微生物活性低,土壤有机质也不会积累。

腐殖质存在的形态:①游离状态。一般土壤中极少,常见于红土壤中。②盐类。常见于黑土壤中。③凝胶体。④有机无机复合体。最为重要,占腐殖质大部分

土壤有机质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②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吸收大量水分。腐殖质改善土壤渗透性,减少水分增发。腐殖质带有正负电荷,以负电荷为主,能吸附阳离子。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沙土变紧,黏土变松,暗褐色提高吸热性。④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⑤促进植物生理活性。⑥减轻农药、重金属污染。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①种植绿肥植物。②增施有机肥料。③秸秆还田。

通常将土壤孔隙分为:①非活性孔隙。②毛管孔隙。③通气孔隙。

土壤孔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固相+孔隙)=1-容重/相对密度 孔隙比=孔隙容积/土粒容积=孔度/(1-孔度)

土壤相对密度=土粒密度/水密度(常以为2.65计)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 固相=1-孔度=1-(1-容重/相对密度) 液相=土壤含水量×容重 气相=孔度-液相 理想土粒排列方式:土粒呈正方体排列时,孔度为47.64%;土粒呈三斜方体时,孔度为25.95%

土壤结构性:土粒相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水分含量:①质量含水量θm即水分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②容积含水量θv即单位土壤容积中水分所占容积分数。θv=θm×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类型:①吸湿水,由干燥固相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对植物无效。②膜状水,当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吸湿量后,土粒表面还有剩余引力吸附液态水。膜状水黏滞性较高溶解能力较小。当土壤水分受到引力超过1.5MPa时,作物呈现永久凋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土壤质地越黏,凋萎系数越大。③毛管水。④重力水。

土壤空气特点:①CO2质量分数高于大气。②O2质量分数低于大气。③水气质量总是高于大气。④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⑤随时间、空间变化。

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的将所吸收热量传到邻近土层的性质。土壤导热率,热容量大小主要决定于固液气三相组层及其比例。固体导热率最大,气体最小。

土壤胶体:指直径小于1μm的固体颗粒,一般带负电荷,有时带正电荷。

土壤供肥性:土壤供应作物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也就是将缓效养分迅速转化为速效养分的能力。

土壤供肥能力:是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供应强度、供应速度、供应时间的综合表现。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

未固结层。

2.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时间、地形)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

的肥力。

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

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5. 土壤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6. 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1°C,每秒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

耳数为土壤导热率。

7.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

比。

8. 离子间的颉颃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9.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溶液中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离子的现象。

10. 肥料:是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的一类物质。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11. 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作物选择吸收,吸收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给土壤酸的影响。 12. 土壤胶体的种类: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矿物复合体 13. 土壤水有效性:土壤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14. 凋萎系数看作有效水下限,田间持水量看作有效上限

15. 土壤活性酸: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度, 是土壤溶液的直接反应,又称有效酸

度,通常用PH表示。

16. 土壤潜性酸: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不能直接影响土壤溶液酸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只

有从土壤胶体表面进入到土壤溶液中才能发挥酸性效力(交换性酸、水溶性酸)

17. 草木灰:植物(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属于不可溶物质。草木

灰质轻且呈碱性,干时易随风而去,湿时易随水而走,与氮肥接触易造成氮素挥发损失。 18. 化学风化: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19.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20. 有益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

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21.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根离子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22.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能被硝化细菌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23. 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

养分浓度差,在浓度差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24. 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

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25. 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条件下,每1k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

数(cmol/kg)。

26.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7. 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