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燕子》课堂教学实录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6:58: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着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段,由你们自己去体会。 (生自由读第4段,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很有味,这就行了。第1段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第3段写的是燕子的飞行,第4段写的是燕子歇息。第2段写的什么? (生默读第2段)

生:第2段写的是燕子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 师:意思没说完,再看看书。要相信自己。

生:(看书后说)第2段写的是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师:说得多准确呀!这不读懂了吗?----还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师:你再读读整个句子,准能看出来。

生:(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再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该生再读) 生:“黄绿眉眼”是不是指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你应该把疑问句改为肯定句。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柳枝上刚发的芽。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明白了吗?(随手板画)

师:(指着画上的芽)“黄绿眉眼”指的就是这个。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

生:这样写就活了。

师:有眼就活了?能说话能走路了?(笑声)怎么活了?接着说下去。 生: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师:像刚刚睁开的睡眼,理解得不错。------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

生:(读)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我在农村赶过集,就是到市场上买东西。

师:有去买的,还有去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或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也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第2段写得也很美。大家读一读,要读出感情来。 (生自由朗读第2段)

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谁来把全文读一遍? (指名读全文)

师: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燕子》。确切地讲,是读了两节课。我想,有些部分、有些句子一定有人会背诵了。建议大家利用早自习时间,把全文背下来,把燕子、把春天,留在自己的心里。 课堂观察

一、紧扣学段目标 依据文体特点 突出一个“准”字

《燕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课文,中年段主要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在低年段对课文在内容整体把握、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要能够“体验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了。

该文又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教学此类文章主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首要的就是品析感悟理解能力。其次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最后是优美语言的积累运用。

整体把握文本的什么?一是文本的主旨情感(价值观)、主要人物形象的初步感受、包含的主要关系(如人物和事件、整体和局部等)。二是文本的篇章结构,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思路等。如于老师将1、3、4节整合在一个板块中读,在看似简单的一节一节读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是从外形、飞行(活动)、休息三个方面写小燕子的,为学生将来写动物类习作做了认知上的铺垫。三是文本描述的细节、重点片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等等。如教学伊始,于老师让孩子们说说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的印象比较笼统

概括如“美好”时,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此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向文本描述的细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中对文本语言细腻的感受力。

品析什么?最能体现作者主旨情感的“关键词句”。教学中,于老师就是主要抓住“横掠、小圆晕、黄绿眉眼”等几个词语的品味,感受作者内心情感。怎样品?就是看这些词句怎样准确生动表达情意的。“关键词句”的品析,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在积累词汇时将文意转换为语义。”(王宁语)如何“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进行还原。还原成画面、言语库中相匹配的言语、相似情感体验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对文本语言的顺应与同化,在品析诵读中,完成自我内在言语结构的再升级。

二、顺应儿童心理 紧贴语言地面 着力一个“让”字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联接,引发学生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对教材的顺应,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语感图式,或引发语感图式变异。”(韩雪屏语)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着力一个“让”字:文让学生自己去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话让学生自己去说。我们来看看于老师课堂中最常用的话语就是“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话题取代问题,更具开放性,给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话语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理性。”(王宁语) 细细揣摩于老师每一个话题的设计都不是随意的,有其严格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整体教学结构: 读了一遍课文,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再读一遍课文——分节品读——谁来把全文读一遍;把全文背下来。这样的教学结构大体上是遵循“初读整体把握——部分细读内化——回归整体欣赏(探究)”儿童阅读心理的。

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3节的品读教学:自由读,说说从这一段话中知道什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品味“斜、掠、唧、小圆晕”等词语。这一节的教学,于老师紧贴文本语言的地面“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层层推进。这一环节的教学,于老师的学习资源以文本语言为本位,让学生在读中亲近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会阅读为本位,“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受并定位关键词句。教学手段以语文的方法为本位,如“掠过”一词的教学就由“轻轻擦过”的理解过渡到“燕子飞得轻快”文意的感受,进而真切感受到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再如通过“小圆晕”和“小圆圈”的比较,学生真切感受到字里行间都满含着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整节的教学方法就是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清晰简洁。总之,于老师借助语文的材料,通过语文的方法,达成语文的目标,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三、言语实践充分 语言积累丰富 强调一个“用”字

有人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反复地、不断提升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过程。”(韩雪屏语)因此,评价一节阅读教学有效乃至高效与否,首要就是看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评等言语实践活动是否充分,言语表达是否主动,言语能力是否得以提升。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确切地讲,是读了两节课。”自主读、品读等等,方式多种多样。

如果说“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和言语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韩雪屏语)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一篇篇“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于老师的第1节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阅读教学只是停留在通过读的感悟理解还不行,还要通过“说”,将文本真正“用”起来。首先如于老师教学第1节时,用上文本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将文本语言提供的“事实”(燕子的外形)“变成自己的话说”。在指导“说”的过程中,于老师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还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