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江苏高考减招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例 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8 7:56: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

论文题目 治参与问题研究——以江苏高考减招

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例

姓学

名 号

孙震 201227920216 人力资源与劳动关系管理

倪娜

2016 年 3 月 15 日

专业模块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只有深入剖析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转变治理结构,才能构建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都比较落后。目前,国内对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数都从政府的角度去分析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而且对长效管理的研究也不多。本文从具体案例的角度去看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具有创新性,为今后学者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实践意义

(1)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政府运行以及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大量滋生和蔓延的网络参与导致的危机事件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构成了挑战,需要依据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范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结合网络政治参与催生网络危机的独特规律及其对我国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的影响,基于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需要从理论层面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功能及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从实践层面探索目前体制环境下治理网络危机的政治稳定机

1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制。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也较为突出。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只有深入剖析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转变治理结构,才能构建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治理范式的探讨与展望。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政治观与政治参与模式,网络参与也改变着政府的公共决策行为,其蕴涵的风险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所以,网络治理需要治理主体果断决策,对于网络危机掌控适度,将网络突发事件转变为政治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探索及时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黄婉珺研究指出网络预警机制就是要建立系统的关于网络突发事件诱因的监测、评估、预控、自动应对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和制度,并且进行动态跟踪评估,以及时发现和预判网络危机的诱发因素,并据此及时调整具体的应对决策行为,增强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判、分析能力,以确保互联网系统处于有序的安全运行状态①。

杨爱杰,杨雅光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响应机制是网络危机管理中重要的环节。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分级响应机制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方面以网络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就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或得到预警后,根据突发事件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事发地危机管理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为基础,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②。

文宏,黄之玞研究指出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在突发事件或公共

①②

黄婉珺. 网络群体事件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J]. 北京青年研究,2016,(01):47-53.

杨爱杰,杨雅光. 论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83-8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