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8 3:50: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自负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邱建农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7年第02期
【摘要】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的一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自负心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生;自负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6-0051-02 【作者简介】邱建农,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江苏常州,213172)教师,高级教师。
一、自负心理的几种表现
1.人际关系不和谐,具有较强的孤独感。
具有自负心理的学生在学习、业余爱好及其他方面往往表现出某种优势,进而成为学校、班级和家庭关注的中心,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领会他人的关爱和情感,产生某种“排异性”,人际关系不和谐。同时,名列前茅的成绩、家长教师的赞扬、同学朋友的羡慕,使他们习惯了成功,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完美的化身,从而产生强烈的骄傲自满。他们抗挫能力不强,一旦经历批评冷落或挫折失败,极易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怨天尤人,导致孤独感的增强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2.自控能力不强,自律观念淡薄。
自负的学生多数成绩优异,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而强烈的。然而优点与缺点往往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他们身上又常常表现出某些不足,如固执己见,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刚愎自用,对学校的规定、班级的制度、教师的教诲表现出某种逆反心理。
3.在创造性内隐特征上往往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与矛盾性。
创造性内隐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及其发展的某些特征。在自负的学生身上,这种特征不是单一的,而是表现出某种综合性和矛盾性:在道德品质上,一方面心胸宽广,仗义执言,另一方面又意气用事,缺乏冷静严谨;对问题的探究上,一方面好奇心强、自以为是,具有超前意识,另一方面又囿于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见,排异性较强;在勤奋自勉上,一方面稳重踏实,勤奋细心,另一方面又不太专注,喜欢耍小聪明,缺少顽强的毅力和自控力。 二、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
1.自我认识模糊,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
自负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平时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常常掩饰自己的不足,陷入自我陶醉、自我标榜之中。而自信的学生却能够正确地体现自我,准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负面的信息勇于否定,因而,他们很少会产生骄傲自满的自负心理。 2.接纳需求的愿望过于淡薄,对自身的成功不能正确归因。
接纳需求是人性的一种基本需要,但自负的学生囿于自己的成见而强烈地怀疑他人,进而否定他人,于是被他人拒绝,因而就更加无休止地通过怀疑他人而相信自己。这种恶性循环使自负的学生陷入自我炫耀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们会把个人的一时成功与别人的关心、帮助、支持对立起来,不愿意别人接纳自己,自己更不愿意接纳别人。另外,心理自负的学生对自身的成功不能正确地归因,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他们往往简单地归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而忽略了机遇、环境、他人等不容忽视的外部客观因素,不能深入地自我解剖,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自我防御心理,从而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
3.自身条件的优越,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合群性,进而发展为自负心理。
自负大多与自身条件的优越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在被调查的自负学生中,76.5%的学生成绩优异或比较优秀,81.7%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或比较优越,77.4%的学生生理条件优越,或身高有优势,或五官清秀等。另外,有87.3%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这样就使得这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显山露水的机会相对他人更多一些,这些所谓的“优势”,无形之中成为他们自夸的资本,进而产生一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的自负心理。 4.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误区也是导致学生产生自负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校、考核教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学生思想道德是否高尚、身体素质是否良好、审美情趣是否高雅,基本不被重视或很少被重视。在许多家长的心目当中,这种“唯分数”“唯成绩”“唯名次”“唯智育”的片面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优异的成绩似乎可以代表一切。这种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畸形发展,心理素质明显发育不良,一部分学生变得自卑而另一部分学生变得越发自负起来。 三、克服自负心理的几种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健康的自我观念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而自负则严重地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克服自负心理、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克服自负心理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途径:
1.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确定意识。
自身认识的不确定、自我印象的模糊不清是产生自负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优缺点的良好习惯,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帮助,既不夸大其优点,也不否认其缺点,使学生逐步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赢得他人的接纳。
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不断完善正面的自我图式。
自负的学生往往将个人的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超常,由于归因错误,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导致超越客观的自我评价和错误的自我图式。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图式。同时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其自身实际,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以此来发掘他们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其正面的自我图式,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准确自我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印象。
3.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努力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和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当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以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不懂得去关心帮助别人,因此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而且可以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克服因自负而产生的不合群性。
4.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全面管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克服学生的自负心理,需要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育人观念上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的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能厌恶歧视,也不能偏爱袒护,尤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恰如其分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