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中名校联考201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9月份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16: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3分)某实验小组对甲、乙、丙、丁四种固体样品的性质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则这四种固体物质中最可能是有机物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性质 熔点 高 低 高 低 水溶性 溶 不溶 不溶 溶 高温 稳定 分解 稳定 稳定 导电性 导电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A. 甲 B. 乙 C. 丙 D.丁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一般来说有机物熔沸点低、不导电,在高温下易分解,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以此解答. 解答: 解:有机物属于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多数属于非极性分子,不溶于水,在高温下不

稳定,易分解,且不导电,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有机物与无机物在性质的差别.

7.(3分)向100m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3molCl2.反应后溶液中Br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2 Fe2++Cl2═2Fe3++2Cl

﹣﹣

B. 2Br+Cl2═Br2+2Cl

﹣﹣

C. 4Fe2++2Br+3Cl2═Br2+4Fe3++6Cl

﹣﹣

D. 2 Fe2++4Br+3Cl2═2Br2+2Fe3++6Cl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由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强于溴离子的,所以氯气首先氧化亚铁离子,设FeBr2的物质的

﹣﹣

量是x,则由于反应后溶液中Br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所以x+(2x﹣6)=6,解得x=4,以此可确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答:解 :向100m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3molCl2.因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首先氧

化Fe2+,设FeBr2的物质的量是x,则由于反应后溶液中Br和Cl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

等,

﹣﹣

则反应中Fe2+全部被氧化,有(2x﹣6)molBr被氧化,由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可知,x+(2x﹣6)=6,解得x=4,

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4Fe2++2Br+3Cl2═Br2+4Fe3++6Cl,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为高频

考点,注意如果同一种氧化剂能和不同的还原剂混合,氧化剂首先氧化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其次在计算时应该利用好电子的得失守恒,难度中等.

8.(3分)向某二价金属M的M(OH)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生成了MCO3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将沉淀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VL气体.如要计算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你认为还必需提供下列哪项数据( ) A. B. 与MCO3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M(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MCO3的质量 D. 题给条件充足,不需要再补充数据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分析: 根据MCO3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在标准状况下的

VL气体,则气体为二氧化碳,利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只要知道沉淀的质量即可计算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 解: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MCO3的质量为m,

因MCO3+2HCl═MCl2+H2O+CO2↑ x+60 1

m

显然若知道m,则只有一个未知数x,即可列比例式来解答,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明确该题中的化学反应及给出的物质的体积是解答的关

键,此处还要学会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解答. 9.(3分)根据下列方程式,有关物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的顺序是( ) ①I2+SO2+2H2O=H2SO4+2HI; ②2FeCl2+Cl2=2FeCl3;

③2FeCl3+2HI=2FeCl2+2HCl+I2.

﹣﹣﹣﹣﹣﹣

A. I >Fe2+>Cl>B.C l>Fe2+>SO2>IC.F e2+>I>Cl>D.S O2>I>Fe2+>Cl

SO2

SO2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

解答: 解:①I2+SO2+2H2O=H2SO4+2HI;还原剂SO2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I;

②2FeCl2+Cl2=2FeCl3;还原剂Fe2+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Fe3+;

③2FeCl3+2HI=2FeCl2+2HCl+I2;还原剂I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Fe2+;综上所述还原

﹣﹣

性强弱顺序为:SO2>I>Fe2+>Cl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应用和概念的判断. 10.(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 由两种不同的核素形成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共价键 C. 阴离子只有还原性,阳离子只有氧化性 D. 某元素在两种的化合物中呈现不同的化合价,这两种的化合物相互反应后,得到了该元素

的单质,则该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A.可能同种元素被氧化也被还原;

B.两种不同的核素,可能为同种元素;

C.处于中间价态的微粒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D.得到了该元素的单质,则在化合物分别为正价、负价,而金属没有负价. 解答: 解:A.可能同种元素被氧化也被还原,如氯气与水的反应中只有Cl元素的化合价变

化,故A错误;

B.两种不同的核素,可能为同种元素,如H﹣D,可能为极性键或非极性键,故B错误;

C.处于中间价态的微粒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如亚硫酸根离子、亚铁离子均有氧化性、还原性,故C错误;

D.得到了该元素的单质,则在化合物分别为正价、负价,而金属没有负价,则一定为非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

重氧化还原反应及常见实例的考查,注意从化合价角度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1.(3分)如图:纵坐标表示可燃气体A、B、C(C是A和B的混合物)的体积,横坐标表示A、B、C在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体积,测混合气体C中A和B的体积比为( )

A. B. C. D.V A:VB为任意比 VA:VB=1:1 VA:VB=1:2 VA:VB=2:1

考点: 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 十字交叉法. 分析: 由图象可以看出:A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2:1,B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1:2,

而C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1:1,设混合物中含A的体积为x L,B的体积为y L,表示出各自消耗氧气的体积,根据C曲线表示出消耗氧气总体积,再利用消耗氧气等式关系解答. 解答: 解:由图象可以看出:A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2:1,B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1:

2,而C和氧气反应的体积之比为1:1,

设:混合物中含A的体积为x L,则消耗氧气为0.5x L,B的体积为y L,则消耗氧气为2y L,则混合后耗氧气的体积为( 0.5x+2y)L,即:x+y=0.5x+2y,整理得x:y=2:1.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混合物计算等,难度不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

巩固. 12.(3分)表中对陈述Ⅰ、Ⅱ及其有无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陈述Ⅰ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 金属元素

常温下铁与稀硫酸反应 生成氢气

铁属于过渡元素

在空气中铁的表面能形 成致密的氧化膜

陈述Ⅱ

铁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 判断

Ⅰ对;Ⅱ对;有

高温下氢气能还原氧化 Ⅰ对;Ⅱ对;无 铁得到铁

铁和铁的某些化合物可用作催化剂 Ⅰ错;Ⅱ对;无 铁不能与氧气反应 Ⅰ对;Ⅱ对;有

A. A B. B C. C D.D

考点: 铁的化学性质.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B.铁为活泼金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高温下氢气能还原氧化铁得到铁; C.铁属于过渡元素;

D.在空气中铁的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且铁与氧气反应. 解答: 解: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而不是铁,由于铁是活泼金属,需通过冶炼

方法获得,所以铁不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故A错误;

B.铁为活泼金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高温下氢气能还原氧化铁得到铁,陈述正确,二者无因果关系,故B正确;

C.铁属于过渡元素的说法正确,故C错误;

D.在空气中铁的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且铁与氧气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铁的性质,侧重于性质、用途和制备,为考试高频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素养,难度不大. 13.(3分)为了区别五瓶无色溶液:HCl、AlCl3、Ba(NO3)2,NaCl、Na2CO3,四位同学都没用酒精灯,三位同学另用了试剂,一位同学没有另用任何试剂.其中操作步骤一定最少的是( ) A. 甲另用了酚酞试液 B. 乙另用了NaOH溶液 C. 丙另用了石蕊试液 D. 丁不另用任何试剂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酚酞试剂变红的为Na2CO3,再将Na2CO3加到其他的溶液中,有气泡的为HCl,有气

泡和白色沉淀的为AlCl3,只有白色沉淀的为Ba(NO3)2,无现象的是NaCl;紫色石蕊试液变蓝Na2CO3 变红为HCl和AlCl3(水解显酸性),不变色为Ba(NO3)2和NaCl,再将Na2CO3加到其他的溶液中,其他现象同上面.其他选项都多于两步实验步骤,以此解答. 解答: 解:A.Na2CO3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变红,再将Na2CO3加到其他的溶液中,有气泡

的为HCl,有气泡和白色沉淀的为AlCl3,只有白色沉淀的为Ba(NO3)2,无现象的是NaCl,共两步操作; B.加入氢氧化钠,可鉴别AlCl3,然后用AlCl3鉴别Na2CO3,用Na2CO3鉴别Ba(NO3)

HCl、NaCl,共三步;

C.加入石蕊,酸能使石蕊试液显红色,碱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可以鉴别出盐酸和碳酸钠,而碳酸钠又可以鉴别出氯化铝、硝酸钡和氯化钠,共两步;

D.不另用任何试剂,利用盐酸和碳酸钠相互滴加检验,在用碳酸钠检验其它物质,操作步骤较为麻烦,多于两步. 则操作步骤最少的为AC.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鉴别,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明确

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根据物质间反应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即可,注意把握实验操作的步骤的设计,难度中等. 14.(3分)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中,将甲中的液体滴加到乙中,均有气泡出现,根据乙、丙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且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丙中现象 结论 A 盐酸 石灰石 硅酸钠溶液 溶液中出现浑浊 非金属性:

Cl>C>Si

B 盐酸 FeS 溴水 溶液褪色 还原性: C 浓盐酸 D 浓氨水

KMnO4 烧碱

KBr溶液 酚酞溶液

Cl>S2>Br

无色溶液变为橙色 氧化性:KMnO4>Cl2>Br2 溶液变红 氨气是一种弱碱

2和

A. A B. B C. C D.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氧化性、还

原性强弱的比较;氨的制取和性质.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甲中的液体滴加到乙中,均有气泡出现,则甲、乙反应生成气体,生成气体有毒,需要

尾气处理,

A.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但盐酸易挥发;

B.盐酸与FeS反应生成硫化氢,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KBr反应生成溴,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D.NaOH使NH3+H2O?NH3.H2O?NH4++OH平衡逆向移动,氨气逸出,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解答: 解:甲中的液体滴加到乙中,均有气泡出现,则甲、乙反应生成气体,生成气体有毒,

需要尾气处理,

A.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但盐酸易挥发,且盐酸不是含氧酸,现象合理,结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