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1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 比一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一量,比一比》。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教材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两个内容。在量一量版块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测量活动,从内容上看,包括测量身高或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以及教室内物品的长度或高度等;从测量方向上看,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向的;从测量要求看,需要学生根据所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记录、交流。在比一比版块中,教材安排了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以及自选物体描述长度的活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培养长度观念。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而难点是:体会测量的本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实践操作、直观感知、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做好准备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首先,请学生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打下铺垫。) 接着,请学生用手势来比划60厘米的长度,教师观察,请相差多的两名学生上来展示,引导学生发现:这次大家比划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的同学相差的还挺多的。 我问:如果告诉你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划出60厘米吗?学生比划,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看来,光记住1厘米、1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事物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通过比划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了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感受

活动的价值)

2.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先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重点让学生说出:0刻度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等)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事物吧。 (课前充分的准备,为下面活动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分5个层次展开 层次一、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出示书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同学都在测量什么? 层次二、以测量两臂展开长度为例,做好测量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四人一组,一人当模特,两人测量,另一人记录测量结果。(先请两名学生上台,教师示范测量)

(2)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两臂展开的长度

(3) 组织反馈。让学生说说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结果是 多少? 预计学生的测量结果不完全相同,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如何记录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得出: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30厘米。 层次三、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比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在记录单上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长 大约4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层次四、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丰富的直观经验 学生独立测量学过的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板书) 层次五、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

(1)用手比:学生边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边用手比划长短。 (2)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有多长

(3)说关系:如课桌比肩宽长一些,身高和两臂的关系差不多,教室比讲桌长的多等。 (这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事物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通过用手比、闭眼想、说关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第三环节、借助身边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发展长度观念 层次一、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

(1) 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话:鳄鱼身长6米。先让学生说说对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与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

(2) 用两臂展开的长度作标准描述“6米”,感受“6米”的长度 我问:同学们都认

为6米的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能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吗?学生发现1个人展开双臂才1米多,远远不够。 我追问:大约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身长差不多了呢?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估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 用肩宽作标准描述“6米” 我问:如果大家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几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呢? 引导学生根据肩宽去估计,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4) 小结,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我问:现在你能感受6米的鳄鱼有多长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小朋友展开双臂的长度作为标准,5个人的长度大约是6米。 用肩宽作为标准,20个人并肩站大约是6米。

教师小结: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层次二、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89页填一填,选择一种动物,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完成后,全班交流、修正。 (这个环节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第四环节、回顾与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知道了周围一些事物的长度,还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作标准来描述新事物的长度。 (通过回顾总结,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实用性,。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了板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量一量 比一比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 约1米30厘米。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长 大约4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一拃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