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4:32: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③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④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11、“电子乌托邦”思想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 A: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在我国近年来有关“信息高速公路”或互联网的讨论中,类似观点也随处可见。
12、简述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A:①地位稳固;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13、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在性质上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A:麦奎尔认为:媒介虽然具有功利性,需要将自己的信息产品转换为经济效益,但又不能等同于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私有企业;媒介虽然具有宣传和意识形态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这种功能只有在它们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得到市场消费者承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14、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A:组织目标: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制约因素:①大众传播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要支付雇员工资,购买昂贵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保障信息生产和传播正常进行的流动资金,需要为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②大众传媒组织的活动还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15、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A:①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②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③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16、试述怀特的“把关”模式。 A:(图略)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17、谈谈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A: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我们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①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
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8、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试举一些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 A:所谓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重要的要素:①时间跨度;②事件强度;③明晰性;④文化接近性;⑤预期性;⑥出乎预料性;⑦连续性;⑧组合性;⑨社会文化价值。还包括:负面性或否定意义、人性化或人情味以及冲突性。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A: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A:①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②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③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像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简述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A: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6、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7、“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依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A:基本假设:①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服从真理的;②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③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④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最合理的意见。
8、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A:社会责任理论是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当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原理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目的:①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②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9、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A: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转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A:“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①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的“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③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社会责任”到“民主参与”:①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②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1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①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为了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③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2、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①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②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的限制;③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发展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④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⑤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转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的“大众”。主要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使流动的;⑤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⑥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A:早期贵族主义理论(形成):认为大众是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认为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它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为首的一大批大众社会论者为了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而提出。它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所有的大众社会论者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但立场和观点各不相同。其主要问题是精英史观。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A:“拷贝的支配”: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他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们作为“实物”的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