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4:14: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 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略,以指导我校数学教学工作。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数学中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 2、解决问题策略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是怎样的?

3.反思我们平时是怎样教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能力的? 4、为什么将“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5、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调查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的常用方法及困惑,调查学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并学习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在不断反思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定期(每月一次 )开展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按照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五、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方案,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有效的开展,调研组长定期对课题组成员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检查并提出要求。

(二)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1、在教导处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1次校本研修活动。在活动中,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2、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安排老师外出学习 。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六、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应从下四个方面做起: 1、 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一旦解决问题了,就应该让学生坐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

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还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公式求解策略、 转化求解策略、简化求解策略、 假设求解策略、画图辅助求解策略、转化求解策略、找规律求解策略、化繁为简求解策略。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努力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2、学生方面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七、研究后的思考

1、我们开展这次校本研修的宗旨是教学生学会思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实践去获得能力。我们认为学生能够把知识真正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的策略,才是最有效的策略。 2、如何处理好解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争取最佳效果,是我们课题研究取得并巩固成效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拓展,不断修正、充实我们的教学模式。 3、我们觉得还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经历解决问题,体验、归纳出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全过程?(2)、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差异教学以达到最佳效果。

4、由于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深入的不够,取得的成果不突出,结题后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娟娟/著 东北师范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兼 孙晓天 4、《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5、《新课程教学解决问题实践研究》(小学数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易 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