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海战的谬误(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1:39: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甲午海战的谬误(二)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第一阶段结束,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史称大东沟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海战、黄海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中方的战败。在120年后的今天,关于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的很多情况仍然存在诸多谬误,很多历史事件以讹传讹早已走样,因此有必要对一些谬误进行澄清。观察者网昨日已刊载《黄金生:关于甲午海战的谬误(一)》,本文为第二篇。】

谬误11 不设代理指挥员

甲午黄海海战开始后不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旗舰“定远”的信号指挥系统也被摧毁。根据这场海战后来战场上出现的乱战局面,有意见认为丁汝昌受伤和旗舰“定远”信号装置被摧毁,导致北洋海军全军失去统一指挥,是这场海战北洋海军失利的重要原因。进而现代又有研究者引申分析,认为丁汝昌如果在战前就指定好接替的指挥员和指挥舰,肯定可以避免全军失去统一指挥的局面,因为丁汝昌不懂海军、不懂设代理指挥员,是失去指挥的重要原因。

然而,19世纪的海上作战,因为考虑到舰与舰之

间的通信联络手段仅仅只有信号旗、灯光、音响等几种,且不能传递过于复杂的内容,所以在战斗开始前,大都以尽可能简练的命令下达作战指导方针,继而战斗过程中很少会出现对作战阵型进行大幅度调整的例子。黄海海战之前,丁汝昌即下达过三条训令,就是北洋海军正常海战的作战指导方针:规定各舰在战斗中需要保持舰首对敌、同队姊妹舰不能远离、各舰必须始终跟随旗舰运动。就此,实际上不管丁汝昌是否受伤,“定远”的信号旗是否被击落,只要“定远”舰还能自如运动作战,都不能视为北洋海军失去了指挥。 至于设置代理指挥员和代理指挥舰,则是一个伪概念,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战场上,无法预判指挥员和代理指挥员谁会先失去指挥能力,亦或设定几个指挥员才够使用。实际在19实际海军中根本没有设置代理指挥员和代理指挥舰一说,而是倘若指挥官、指挥舰发生危险后,由舰队中舰长军阶最高的军舰自动接替指挥。黄海海战中,“定远”舰始终能够航行作战,丁汝昌也并未阵亡,按照战前设定的三条训令,“定远”根本没有失去指挥,所谓代理指挥员根本无从谈起。

谬误12 阵型错误

攻击丁汝昌海军技术不专业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排列横队这种阵型。他们认为下令排列横队时没有考虑到北洋海军各舰的航速不一,结果导致本来一字形的横队变成了人字形,使得阵型走样。

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选用的阵型即丁汝昌在海战报告里提到的“夹缝雁行阵”,是一个军舰横向排列为两排,后排军舰错落在前排侧后45度角位置的阵型。这种阵型是流行于19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海军中的主流阵型形式,利于发挥军舰舰首方向火力,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进攻至上思想下的积极进攻阵型。

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只,主要购买自19世纪80年代,正是这一战术大行其道的时候。“定远”、“镇远”等主力舰,都一概弱化了舷侧的火力。以“定远”级军舰装备的4门305毫米巨炮为例,因为对转向角度做了特别设计,如果排成纵队侧舷作战,一侧只有两门巨炮可以开火,但要以舰首对准敌方作战时,4门火炮都可以转向这个方向来使用。

此外,在19世纪80年代,因为军舰上中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少,加之火炮发射速度慢、命中率低、炮弹效能差,中远距离的炮战被认为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决定性的战果,因此古老的冲锋、撞击战术大行其道,最适合进行这种战术的阵型,恰恰就是横队阵型。

拥有为这种阵型设计的军舰,加之北洋海军又组建于这种战术方兴未艾之时,所以北洋海军长期注意加强这种阵型的训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黄海海战爆发时,中日双方的阵型选择其实都不是知己知彼的产物,而是只知己不知彼。因为在双方互相发现对方,开始以战斗队形接近时,相距在30公里以上,此事所能看到的对方的目标,实际上不过是海平线上的一丛丛黑烟而已。因而这种阵型的选择,都是针对自身的舰船装备特点、训练熟练程度而做出的。正如日本联合舰队战前定下的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以纵队队形作战的原则,北洋海军实则是常年联系横队队形,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会选择横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丁汝昌选择横队本无可厚非,至于之后横队战术没有能够得到好的效果,其技术方面的原因并非横队战术无用,而是其面对的日本联合舰队机动力强,始终避免和北洋海军发生近距离接触,而迫使北洋海军进行并无优势的炮战,凭借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最终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谬误13 “致远”舰被鱼雷击沉

自甲午海战以后百余年来,从《清史稿》、近代史著作,到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和大、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黄海海战时,几乎都认为“致

远”舰系被日舰鱼雷击沉。但大连海军舰艇学院陈明福教授研究认为,鱼雷必须有较长准备时间,日舰不可能仓促间立刻发射,且“致远”舰是以舰首主动迎敌,不易被鱼雷击中。他在仔细研究后发现,黄海大战中,整个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发射过一枚鱼雷。这一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实际是当时鱼雷的有效射程。当时中日两国海军都广泛装备英国生产的“白头”鱼雷和德国生产的“黑头”鱼雷,然而当时的鱼雷有效射程实际只有400米左右,以“致远”舰爆炸沉没的位置看,根本没有进入日军鱼雷的有效射程范围内,也就不存在被日军鱼雷击中的可能性。

“致远”舰被鱼雷击沉的说法最初来源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此说显然是根据“致远”最后沉没时发生了大爆炸的表象来推测的。早在1895年当年,英国著名的《布雷赛海军年鉴》就刊登了学者W?雷阿德?库劳斯的新分析,他认为“致远”舰可能是鱼雷发射管中弹,导致鱼雷被引爆而沉没。此后,又有解释认为是因为日方大口径炮弹击中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近年来,关于“致远”沉没原因的最新学术观点认为,“致远”冲向日本军舰时舰体已经向右严重倾斜,表明军舰某部位被击穿造成了舰内严重进水,最终可能是进水过多,海水淹入了锅炉舱引起锅炉大爆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