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40: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作者:崔怀荣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11期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论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列举大量例子阐述了习语的起源及所蕴含的文化特点,论述了习语的可译性,旨在提供翻译英语习语的几种常用方法,以期对今后进行习语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建设性的线索。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十九世纪,文化研究在西方十分流行,并于八十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因此很多翻译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译应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文化相依相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也常把其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为突出。习语的文化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起源方面。英语习语的起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很多英语习语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迁及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例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形成一些习惯用语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短语便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例如对于狗的看法,西方人十分喜爱狗, 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英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也都没有贬义,如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在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2.地理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和生活密切有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有很多习语会涉及到海,如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很讨厌“东风”。英语习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

好)。但是英国人喜欢“西风”,“西风”是春天的象征,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句就传达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3.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民族色彩, 充分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英语典故习语中很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不少来自莎士比亚作品。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祸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等等。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的标准都有不同的观点。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译道三难: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风貌。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修辞、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的部分。由于人们在感情,社会经历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英汉习语的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其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相近,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2.意译。一些习语的文化意义十分浓厚,直译不能传达其文化内涵,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于原文文化之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习语“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进行直译读者则难以理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入乡随俗”,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3.直译加注释。正如我们上文所述英语习语大多包含典故或起源于某个历史事件,如果我们直接翻译,读者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意译,就会使习语失去其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可便于读者理解,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如我们把“Mercury fig” 翻译成 “墨丘利的无花果”,大部分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据说该习语起源于罗马时代,是指罗马人将第一批收获的无花果送给了墨丘利以表示感激之情,因此该习语通常含有“获得的第一批成果”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将“Mercury fig” 翻译成“墨丘利的无花果”(获得的第一批成果)。此外还有 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当媒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Aladdin’s cave——阿拉丁的宝洞(财富的源泉) 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力)

the Herculean efforts——赫拉克勒斯的努力(九牛二虎之力)

4.直译加联想法。我们都知道英汉两种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也许它们的意思相同,但是其表达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遇到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加联想的方法,使读者容易想到他们所熟悉的汉语习语。例如,我们把“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汉语习语“己不正不正人”。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己不正不正人)。既能传达出英语习语的基本意思,又可找到相对应的汉语习语,易于理解。

5.意译加变形法。尽管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时意思相同,可是它们的风格和意象完全不同。当我们做翻译时须作调整,既可传达出其基本含义,又能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实用惯例。例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可翻译成“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在汉语习语中没有想对应的部分,尽管有汉语“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完全不能展现英语习语的风格及所表达的意象。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转换成“一燕不成夏”,这样既准确展现出英语习语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写作风格。英语习语“no smoke without fire”同样也可翻译成“无火不起烟”(来自“无风不起浪”)。 四、结论

本文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首先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同时根据特定的语境正确传达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提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联想、意译加变形等具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0,(2).

作者简介:崔怀荣(1990-),女,山东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英语教学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