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分析报告-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0:3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分析报告-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

中国报告网 企业发展咨询首站

【目录名称】2019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分析报告-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镇) 或部分区域生产、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的方式。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项重要设施。

集中供热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集中供热不仅能给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位热源,改善人居环境条件,而且能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城市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历程 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就包括北京、哈尔滨、西安、吉林等城市的热电厂建设项目。当时的热电厂以工业生产用蒸汽为主要负荷,建筑采暖负荷很小,主要用于工厂办公楼、车间、职工宿舍等。由于工业热负荷误差较大,热电厂投产后热负荷长时间上不来,致使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开始向中南海和长安街沿线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实施集中供热。进入70年代,热电厂建设开始增加,但也以工厂企业自备热电厂为主,仅满足本厂生产用蒸汽和建筑采暖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我国的城市集中供热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迎来了重要的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不断兴旺壮大。80年代初,我国“三北”地区的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赤峰等城市,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机组容量小、设备陈旧、耗煤高的老旧发电厂,改造扩建为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向市内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集中供热。1986年,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的报告》(国发(1986)22号),充分肯定了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定了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大方向。在国务院文件的鼓舞和推动下,我国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迅速发展。东北三省、河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主要城市相继建设了大批热电厂。 城市供热起步阶段 热电联产发展阶段

区域锅炉房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是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包头、西安、兰州、青岛、泰安、大连等城市,相继建设了总容量为300-500吨/小时的大型区域锅炉房,单机容量达到90-150吨/小时。 资料来源:互联网

我国冬季采暖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和陕西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冬季采暖地区的城市供热事业,从热电厂厂区的附属建筑供热,到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再到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是我国北方区域冬季采暖的主要方式。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使得北方城镇建筑面积不断增长,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亦随之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2010年全国经营性集中供热面积为43.57亿平方米,到2017年达到77.73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

2010-2017年全国经营性集中供热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取决于上游管道建设、热源供应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热水管道、并网太阳电能、热电联产累计装机容量的扩充为城市集中供热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近几年,我国热电联产行业累计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14464万千瓦增长到2017年的36310万千瓦。

2011-2017年中国热电联产行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