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8:53: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争论。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争论又趋白热化,这个问题涉及如何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因此必须予回答。

列宁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的结论提供了认识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第一,20世纪初的俄国具备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面对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人民只能奋起斗争,以获得机会创造文明。第二,十月革命的形势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第三,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俄国无产阶级才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的人民。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认识问题的佐证。首先,资本主义的扩张使落后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与工业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使落后国家产生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像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自近代以来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现代工业,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现代生产手段,而且比较集中。虽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经济关系不发达,但这些毕竟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就支配了落后国家的发展取

向,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其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堵塞了落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外一些学者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始时间和规律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梯队的理论,认为第一梯队社会包括西欧和美国,俄国属于第二梯队,因此发展具有追赶和跳跃性质,但在沿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动中遇到的阻力最大。照此看来,“第三梯队”的情况更是如此。近代中国已经错过了现代化的“头班车”和“二班车”,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环境也已不复存在,因而只有冲破帝国主义体系、另辟蹊径才有出路。这也是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实和前景并不美妙。再次,资本主义体系内各种矛盾的激化造成了落后国家的革命形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和军事侵略把由其本身固有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转嫁给落后国家,并以这些国家的普遍贫穷、社会动荡为代价,换取国内矛盾的缓和与政局的稳定,推迟了国内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日期,但却使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因此,正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输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苏维埃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并非偶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新视角。

正像列宁预见的那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落后国家必然表现出某些特殊性,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具体地说,正是因为缺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所以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存在条件”还不成熟,还属于“不发达”或“不够格”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层次上和程度上的巨大差别。所谓“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指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经济基础,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人类社会理想创造前提。因此,不能以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来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以此为标准来认识现实的社会主义。

(二)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一位西方学者说,资本主义当然没有被共产主义取代,但也没有以马克思所目睹的、类似狄更斯笔下描述的那种形式生存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了新技术革命,给整个世界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在工人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在社会主义力量增长的压力下,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良,因此为生产力的发展营

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其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这种新变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因素和动力依然存在。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这是人们的共识。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个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所缓和,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而且仍然不断地产生着弊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合理、不公正以及两极分化现象的事实与材料,即使在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中也随处可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社会基础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以及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运动,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支撑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放大与扩展。历史上产生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不平等,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发达的国家不过20多个,绝大多数都属于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二者之间的中心与边缘、主宰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在经

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与财富的少数国家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两极分化现象已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向国际范围转移。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358家亿万富翁所占有的财产相当于人类所挣得财富的一半。8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或低收入国家,60%的人口生活在贫穷国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民中,也许有多达85%的人,生活水平明显不会高于500年前到1000年前的世界劳动人口(也许有些夸大),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甚至恶化了。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是许多国家政治社会动荡、国际局势紧张的重要原因。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些问题根植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不能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解决。20世纪兴起的各种旗号的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尽管和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案。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在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因而属于改良性质。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所发生的量变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局部质变。如所有制形式上的国家垄断、股权分散、混合经济,上层建筑方面工人阶级和其他领导阶层民主权利的扩大等,这一切都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社会的因素。正如列宁所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