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1:2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这个阶段。可以说,汉字中形声字多是其构字方法变化发展的结果。

(三)汉字单音节字多,构词潜力大,这是汉字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音一义的字多,而字有了意义就成为词和词素了。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书面中,政治、科技类的文献是,单音词约占49%,双音词约占47%,多音词仅占4%,而文艺、生活类的作品中,单音词多达61%,双音词约占37%,多音词只占2%,平均起来单音词仍占一半以上,而双音词、多音词又绝大部分是由单音词组合而成。”

作为语言最小单位的词,汉语的词主要用二次构词法进行复合构词,即把原来具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词结合构成双音词、多音词。这种构词法的构词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节约”两字,各自都可造出很多词,用“节”字可造出下面17个词:关节、音节、气节、节目、节日、春节、中秋节、过节、小节、失节、变节、节衣、节制、节流、节育、节余、节本。用“约”字可造出下面18个词:大约、约计、约数、简约、约分、约法、条约、约言、约定、有约、特约、约期、约请、约束、约会、失约、公约、和约。据有的研究部门统计,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语,常用词条43,300多条,只用3730多个字构成。

(四)从汉字与语法关系看,汉字系统结构的另一特点是不使用“变音”的办法也能构词、转化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

我们知道,拼音文字是用变音的办法构词和转化词性的,即基本词汇一般都来自母语的词根,通过添加词干、词尾或词首的方法,连缀拼音,构成意义确定的各种品词。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字系统,无须“变音”就能构词、转换词性,这就保证了汉字不用改变字形照样可以标示汉语的不同词性。

不仅如此,汉语只要通过变换词序与使用特定的附加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等等)以及变换声调等办法,就能简明精确地实现语法功能,达到表意清晰明确的目的。例如,“师爱生”改成“生爱师”,汉语根本不用改变语音,只要变换一下词序就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这样也就无须改变书面词形了。 (五)从汉字书写系统的结构看,书写有规律,形差度(形体差异度)高,这是汉字书写系统的重要特点。

印欧语系字母仅30个左右,而汉字偏旁部首不下于500个。前者的字母是以单向线性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词)的,而汉字却用上下、左右、内外三种基本位置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字)。所以汉字的形差度大大高于拉丁—斯拉夫字母体系的文字。汉字形差度高这一结构特点,不仅字与字区分明显,个性突出,有助于学习记认,而且汉字极便于高速阅读。汉字的形体书写系统不仅有它的独特之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五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一些部件也是有限的。

三、汉字汉语的文化功能 (一)传播功能

汉语与汉字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们思维的认识、物质生产的水平;另一方面其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社会文化的大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劫色。汉字是汉语的书面体现者,二者关系密切,在时空两位中都非常具有传播力度,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整合的重要工具。

除了一般的传播功能之外,汉字与汉语还具有特殊的传播功能,即定向传播功能。中国人认为文化的创造是为了教化。也就是说汉语与汉字具备宣教名化的目的,对内可以教化百姓,对外有可以起到文化渗透的功用。在历史上,某些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结构,在汉字与汉语的共同作用下都产生了同化的现象。汉语与汉字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与渗透力。

(二)确证功能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汉字上。所谓确证功能就是以文字来证明文化。这在世界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在我国则极为普遍。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浩瀚长河中,汉字能被证明一个朝代统治的合法性,能够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某种规范,甚至被认为具有与卜吉凶、驱魔去怪的功能。

首先,文字在获取权力和巩固政治方面具有辅助作用。秦始皇以权改字,武则天特权造字就是例证。统治者利用文字传播教化,同时利用文字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第二,汉字是价值判断的依据。“人言为信”、“女在室则安”。这说明,中国人并不只将

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蕴含则某种价值观念的神圣符号,人们在不觉中将这种符号作为了评定是非的标准。第三,汉字是引发思想的媒体。“止戈为武”。圣人以武治暴整乱,止息兵戈。这里一个“武”字便引发出来以战争制止战争的思想。

(三)镜像功能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底座,而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汉语与汉字在这一领域尤为突出。汉字是世界上惟一还在被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可以称为研究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从汉字的发展上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的变迁。如,田,今天作为田地之意,而在商代则为狩猎之意,所谓“田猎”。这就可以看出,在文字初兴的商代,畜牧业就已经即为发达了。再者,在甲古文中,从心的汉字极为少见,而在金文中则急剧增加,如爱,慕、忌、恶、忠等,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理深层,这显然是文化演进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2]王宁,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李逢甫.汉字的文化积淀[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3). [4]何毓玲.从《说文〃女部》窥古代社会之一斑[J].古汉语研究,

1996(3).

[5]王宁,等.《汉字与文化丛书》总序[A].《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