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7 0:41: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hina·瓷》(上集《青花瓷的故事》)内容介绍
2012年,恰逢中英建交40周年和英国伦敦奥运年。作为文化奥林匹克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英国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于6月在北京推出“陶瓷杰作”主题展览。展品包括中国历代出口陶瓷、欧洲仿制中国陶瓷以及英国收藏的中国陶瓷精品。展览呈现了中国陶瓷出口欧洲,并影响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
瓷由中国人发明,它是人类最早的人造产品。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球,瓷也被称为 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china·瓷》从一次展览出发,描绘了明清之际中国外销瓷寰宇之旅的恢弘图景,将历史上关于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现,讲述中国外销瓷,特别是明清之际与整个世界接触与相互影响的故事。探讨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将中国瓷纳入自身的社会生活艺术、宗教、政治和经济之中。
中国瓷称霸天下,明清之际的三个世纪共有三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邻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大量进口。行销全球数量之巨,遍布之广,充分证明某种打破疆域、世界级的文化接触之存在。瓷器不但集工艺、美学、商贸之大成,更是在东西美学的相互影响之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本片既关注文物细节,又聚焦全球主题:瓷做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如何将世界相联。
第一集(上集):青花瓷的故事
上集通过深入挖掘景德镇产青花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外销瓷,这种不同于中国人记忆中的瓷器样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所联系的东西方贸易链条,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集着眼于外销青花瓷的寰宇之旅,呈现发生在80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通过深入挖掘景德镇产青花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外销瓷,这种不同于中国人记忆中的瓷器样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所联系的东西方贸易链条,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集着眼于外销青花瓷的寰宇之旅,呈现发生在80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聚焦青花,世界第一种全球化商品 与以往表现中国瓷器的纪录片不同,《china·瓷》不再仅仅专注于挖掘它们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是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角,追溯中国瓷于明清之际傲视天下的过程,探讨它在世界文明演进中扮演的角色,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青花瓷,是世界第一种全球化商品,是世界初识中国的名片,它凝结了东西方多种文化、智慧、审美等因素,一举登上中国陶瓷发展的顶峰,并在明清时代风靡世界,成为全球化贸易初创时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而这一点,很多观众了解得并不太多。
跟随镜头,您可以看到,景德镇在数百年前就已成为全球化商品的生产基地:大量的欧洲订单,精专的工艺,标准化的制作过程,全球最大的生产流水线……您可知道,仅在明末清初,每年就有几百万瓷器从景德镇销往欧洲?
跟随镜头,您还可以看到,从神祗和圣器,到王宫贵族追慕的高端奢侈品,
再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用品,中国青花瓷在欧洲的身份变化,见证着全球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您可知道,欧洲强国为获取对它的垄断而进行航海霸权争夺的历史?
“瓷由中国人发明,它是人类最早的人造产品。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球,英文 中的‘china’——瓷,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徐欢这样说道。
放眼世界,展示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长期以来,一提到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人的固有印象是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纪录片《china·瓷》却用大量的史实,有力地改变了这种片面看法。中国外销瓷的繁盛,恰好说明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气度。
您在片中可以看到,青花瓷和广州彩瓷的产生就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结果。在上集中,观众可以看到青花瓷的重要原料钴蓝是怎样从古代波斯来到中国,揭示了青花瓷与阿拉伯地区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器型、图案、花纹到工艺,中国人吸收了伊斯兰文化中的元素,制作出融汇东西方审美趣味的青花瓷。在下集中,则展示了广州彩瓷汲取了西方视觉艺术张扬华美的风格,从而在清代瓷器的出口量上独占鳌头。
片中还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之所以风行全球,是因为中国人能够放眼世界,适应不同的异族文化。展现在镜头中的明清外销瓷,既有色拉碟、马克杯、盖盅等纯粹的西方生活用具,也有将中国传统造型与西方经典图案杂糅一身的各类器具。片中还特别强调,当时的中国商人和工匠还能根据西方人的生活特点,开发设计出新的产品。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解说词】
【中国广东上川岛】
落潮的时候,这片海滩会出现很多青花瓷的碎片,它们是16世纪葡萄牙人留下的。
500年前,作为第一支登陆中国的欧洲船队,葡萄牙人大量购买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到海外销售,一些瓷器在运送途中损坏,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碎片。于是,这片海滩便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花碗坪”。
【英国伦敦】
伦敦,中国瓷器收藏的中心之一,【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500年前,那些从花碗坪出发而没有损坏的瓷器,有很多在这里安家落户。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瓷之韵》展即将开始,科技人员正在修复这些参展的青花瓷。这些瓷器将踏上它们来时的旅程,重温回乡的激情。
【中国江西景德镇】 这里古称“昌南”,据说英文China一词就是从这得来。一到周末,这个陶瓷集市就会汇聚来自各地的买家,火热的陶瓷交易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
南宋景德年间,昌南因为出产优质的瓷器被皇帝命名为景德镇。
将土加水、巧手塑形、以木生火、高温玻化……瓷器,曾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质,被塑造成人世间美丽实用的器物,吸引着世界的目光。16至18世纪,共有三亿多件瓷器在欧洲登陆,它的销售遍及地球三分之二的大陆,无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贸易。
【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我认为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瓷器确实是第一种全球化的产品,抛开可口可乐、牛仔裤这类东西来说,第一种世界贸易化的产品是中国青花瓷。
【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次展览展出的都是外销瓷,都是贸易瓷,但是欧洲人喜欢瓷器,他们说“瓷器热”,他们喜欢的是外销瓷,不是我们喜欢,我们中国传统的这种喜欢的青花或者是青瓷。
它们镶嵌在普鲁士国王宫殿的墙壁上,摆放在苏格兰贵族的壁橱里,描绘在表现荷兰市民生活的油画中。一场展览,让人们通过瓷器,看到了三百年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景德镇曾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紧密相连。瓷器,如何从中国独有独享的创造成为遍布全球的产品,在那个闭塞阻隔的时代,它又怎样畅游着世界……
1603年2月,葡萄牙商船圣卡塔林那号,载满了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行驶在马六甲海峡。几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突然将它包围,发动攻击并迅速俘获。凯旋的荷兰人,将船上数十万件中国景德镇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荷兰阿姆斯特丹】这次拍卖令人震惊,它引来了大量欧洲富豪贵族的关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其中更有很多君王的身影,几天之内,所有货物被一抢而空。拍卖这一船瓷器,商人获纯利五百万盾。荷兰人的这一传奇经历震动了欧洲,一时间,全欧洲最有实力的君主、贵族、商人们纷纷把发财的目光投向了远东,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景德镇。
400年前,一位荷兰客商这样描述这座城镇:“我们来到一处有名的河港,【中国江西景德镇】港内停泊各式大小船只,来自中国各地,都是为装载这里的大宗货品——中国陶。一条中心大街,几乎贯穿这个富裕的港镇,道旁商店林立,贩售五花八门的商品,但这里最主要的生意仍以瓷器为主,产量之丰,不可胜数。”
18世纪,景德镇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繁荣的瓷器生产吸引着外来劳工,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有100多万人以瓷为业。曾经有人这样记录一个普通瓷窑里的景象:“在稻草屋的作坊里,老人、盲人坐在矮凳上,用瓷杵研磨色料,小孩子用大蒜头擦磨瓷器表面的金边儿以防止入窑烧制时脱落,还有几个孩子蹲在拉胚工的脚下帮助他们旋转陶轮。”从那时起,景德镇男女老少就已经融入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而青花瓷则是这里的主打产品。
【陈立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我生命的话,就是从景德镇这边开始的。第一份工作,进了瓷厂,第二份工作也是和陶瓷有关系,再就是我的艺术创作也是和陶瓷和景德镇有紧密联系的。”陈立一家三代都以瓷为业,母亲还是景德镇的著名的青花画师。现在,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师,他自己也在进行着青花创作。
“它这种朴素的(美),像陶渊明的诗(一样),它也平淡啊,而且喜欢它的人也多,它(青花)那种朴素也能打动人。”
一件青花是这样烧制的:白色素胎点上淡黑色的颜料,再覆盖上一层轻薄的透明釉,将色彩埋藏在釉下,推入窑中,经过摄氏1200度左右的高温焙烧,淡黑色的颜料则变成幽亮的蓝色花纹,含蓄沉静,历久弥坚。
“我们国产的颜料没有那么浓艳的。它一个沉着,再一个也比较鲜艳,既沉着又鲜艳的那种,我们国内没有这种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