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B2B战未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3 4:11: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里巴巴B2B战未来

作者:孙静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2017年第18期

对于B2B事业群而言,它这18年一路摔跤、成长的历程,既是半部阿里巴巴创业史,也是中国B2B行业的一部进化史和一座暸望塔。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波澜壮阔的前夜。

这一年,哈佛高材生邵亦波在上海一处两居室民宅成立了C2C平台易趣,网络名人王峻涛(网名“老榕”)在北京上线了风光一时的B2C平台8868,英语教师马云则带着17名合伙人,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创办了B2B平台阿里巴巴巴。

次年7月,穿格子衫、双手握拳的马云,登上了美国《福布斯》封面。杂志内页以《小虾米的B2B》为题,探讨了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的阿里巴巴,如何用互联网推进不同地区间的商务贸易。

作为新兴业态,萌芽期的电子商务收获了大量关注。但若干年后,先行者们将在互联网商业史上书写出不同的商业故事,有人绝地逢生,有人激流勇退,也有人遗憾离场。

与阿里巴巴有关的故事主题是成长。18年间,这家公司在B2B业务根基之上,裂变出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阿里云等创新型业务线,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支付习惯,提升了社会效率。

早年,很多人看不懂阿里要干什么。直到这个商业生态系统初步结成,外界才省悟,这家18岁的公司为什么能挤进全球企业市值前十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马云基业常青的秘籍,从他与阿里巴巴B2B事业群业务总裁戴珊的多次谈话中,能看出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戴珊说,马云一直叮嘱她:一定要把中小企业的服务做好,对B类企业的服务才会使企业常青。

这也是阿里巴巴起家的根基。当年凭借B2B业务,阿里巴巴挺过互联网寒冬,并首次实现公司“赚1元钱”“每天赚100万元”这些历史“小目标”。

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版图中,B2B业务始终处于长子之位,它的底色是责任、奉献,早期甚至有点“苦大仇深”。对内,早年的“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服务团队,一度是阿里巴巴的现金奶牛,直到2010年还贡献了阿里巴巴营收的60%。

對外,“中供”为中国10余年后的O2O战场培养了一众知名的COO以及打法凌厉的地推团队,江湖称之为“中国电商的黄埔军校”。

近年,除了为淘宝、支付宝等输送人才给养,B2B的肌体上还生长出农村淘宝、跨境B2C平台速卖通、零售通等新的B2B生态系统,这些枝桠正以数据为生产资料,开始向各个垂直领域开放伸展。

而今,“长子”18岁了。自然人18岁宣告成年,对于B2B事业群而言,它这18年一路摔跤、成长的历程,既是半部阿里巴巴创业史,也是中国B2B行业的一部进化史和一座暸望塔。

在畅销书《从0到1》中,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把进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从0到1的创新型进步,另一种是从1到100的复制型进步。

阿里巴巴B2B应归属于前者。1999年9月,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边的偏僻公寓里创立公司时,中国网民仅有400万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彼时,互联网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新闻门户和搜索,而阿里巴巴却要做电子商务。 “就觉得疯了,因为这个模式国外也没有。国内有一个‘怪胎’B2B,那就是我们。”王建勋如此形容这个“新生儿”。现在他是阿里巴巴副总裁、乡村事业部总经理,当年,也只是阿里的一名程序员。

2000年10月,为更好地促进国内中小企业进行出口贸易,找到公司盈利点,阿里巴巴英文网站推出“中国供应商”(简称“中供”)会员服务,目标要做“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这个决定如今看来颇具前瞻性。次年11月,中国宣布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由审批制简化为登记制,一批做出口贸易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中国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2002年,阿里顺势又推出服务内贸的“诚信通”。

为何着眼中小型B2B服务?马云有个比喻流传甚广: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阿里巴巴滨江园区至今矗立着一头奶牛的雕像。这是“中供”服务团队的吉祥物,符合早期B2B业务在公司的角色定位——现金奶牛。

“中供”产品早期定价每年1.8万元,后增至2.5万元,升级版是4万至20万元。阿里巴巴第598号员工杨猛打趣道:“公司早期是销售驱动,那时的销售,回到公司基本上是可以横着走的。”但他补了句,现在不行了。

杨猛现任中国内贸事业部(CBU)联席总经理,2002年加入阿里巴巴后,从中供销售一路干起。当时国内互联网刚刚兴起,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这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阿里巴巴和杭州中萃(可口可乐)之间,选择了知名度并不高的前者。

面试那天,他与马云夫人张瑛同乘一部电梯,张瑛当时拎着两个西瓜。电梯门打开,公司前台围着一群闹哄哄的年轻人,见张瑛进来,人群炸开了锅,开始欢呼起来。张瑛笑着解释,团队同学出单了,大家特地庆祝一下。

让杨猛意外的是,庆祝结束,每个人迅速回到工位,前台瞬间安静下来。那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完就位的场面,以及团队生猛到快要外溢的活力,一下吸引了他。

英国留学生沈涤凡也是冲着这股活力加入了阿里巴巴。2004年回国时,他还手握另外一个进知名国企的工作机会,但他发现,阿里巴巴的每个年轻人都脸上带笑。

但刚进公司时,沈涤凡感受到不小的反差:上述国企有宽敞的员工食堂,阿里巴巴则是一群人到楼下吃快餐或叫外卖。他甚至记得那家快餐店叫“红草莓”,别人点一份餐,他吃两份。刚回国,觉得每样菜都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