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二章考点:中国书画艺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23:48: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二章考点:中国书

画艺术

导读:本文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二章考点:中国书画艺术,仅供

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四节中国书画艺术 一、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是分不开的。文字是为了应用,书法则是为了欣赏。人们在写字的时候,刻意将文字加以美化,于是产生了书法。 (一)书法艺术的发展

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虽然已有美感,但有意识将文字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如唐代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浑厚挺拔,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书法艺术的代表。

秦始皇时,命李斯整理各地文字,创立小篆,通行全国。使汉字的字形、字意复归统一,为今天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李斯的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代表了秦代书法艺术的水平。

由于小篆的笔画圆转,书写较为困难,所以人们将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因为这种书写方式多出自下层“隶人”(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故称其为“隶书”,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在汉代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走向定型化。魏时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行书源于后汉的刘德升;草书则始于汉代。楷书因规整、大气,从唐代到明清始终作为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

从汉到魏,书法艺术主要被应用于碑文的书写。魏晋之际,由于国家禁止写碑,中国的书法开始由写碑转入写帖。这一转折,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东晋的王羲之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后人尊其为“书圣”。唐代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虞世南、褚遂良等。宋代书法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人称“宋四家”。元代的赵盂頫书画成就均高,影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 (二)中国书法的字体

(1)隶书:起源于秦代,东汉时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说。隶书结构扁平、工整、精巧,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雁尾”。

(2)草书:始于汉初。又分有章草、今草、狂草。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便捷,彰显个性。如唐代张旭的《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都是草书中的杰出代表,有“张癫素狂”之说,张旭更有“草圣”之誉。

(3)楷书:又称正书、真书。特点是规整、严谨、大气。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方块化已经定型,汉字的字体演变已经成熟。东

汉末年的钟繇堪称楷书之祖。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被誉为“楷书四大家”。

(4)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行书介于草、楷之间。它既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也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行书的杰出代表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的主要成就也体现在行书上。

(5)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因北魏立国时间最长,作品为最精,遂以魏碑统称之。魏碑书法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二、中国画

中国画又称“国画”,古称丹青。中国画属于东方绘画体系,与西方流行的油画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中国画使用的主要工具盒材料有:毛笔、水墨、颜料、丝帛、纸张等。中国画重视装裱,人们常以装裱后的款式分为立轴、手卷、扇面、斗方、册页等。 (一)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当时人们在陶器上就刻画出了简单的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帛画。汉代时人物画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则出现了大量佛教壁画,同期文入画也发展起来。唐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蓬勃发展起来。元代更出现了水墨山水画。明清时期中国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