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9:2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1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本科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演变和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地位十分突出。

2教学目标

【江苏考试说明】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3、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4、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5、通过百家争鸣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定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以列表的形式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3、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列表分析老子、韩非子和墨子的主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早期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联系现实,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的历史借鉴作用。

3学情分析

高二(6)班是物生组合,历史是小高考科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另外本节内容属于新授课,因此本节课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通过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教学过程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开学话题:

1、开学了,你有什么遗憾?

2、暑假结束了,你的历史学习怎么安排? (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活动2

问题呈现: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成为主流思想的?(引起学生思考)

考试说明要求呈现(PPT) 活动3【讲授】活动3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概念解析及例题训练;

2、通过相关史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从而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百家争鸣的意义及例题训练。

4、概括百家争鸣的主要表现,并由此引入儒家思想的形成。 活动4【讲授】活动4

1、呈现有关孔子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其主要思想和代表作。 2、探究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并进行例题训练。 3、拓展延伸:孔子思想不受诸侯重用的原因。

4、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归纳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5、先小组讨论,再列表分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活动5【讲授】活动5

诸子百家重要流派的比较(先是教师给出样表,然后学生试着填表,教师再总结)。 活动6【活动】活动6

分三组学生各选一个代表,分别代表“新兴诸侯”没落贵族“”平民百姓“”三方,各自叙述自己的主张,然后根据自己的主张选择诸子百家中自己中意的学派。(此活动主要是检验诸子百家的思想掌握情况) 活动7【讲授】活动7

古为中用:诸子百家中的哪些思想值得当今借鉴? 活动8【讲授】活动8 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学生讨论、活动表演等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时间节奏上要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