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9:10: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一生中经历了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他是一位怪诞的醉汉,于醉酒间观照人间,是一位自足的农夫,在劳作时感受内心的愉悦。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田园之风都使得他成为人们心中当之不愧的田园之宗。
东晋前后,政治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与十六国对峙,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侵轧,政权更迭频繁,一些地主阶级文人依附权贵。上层统治被士族地主操控,使得知识分子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归隐山林之中,。对于心志高傲的陶渊明来说,这样的客观现实环境也是他所无法忍受的,对他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之后因受人轻视,所以辞职回家了,之后也有过几次任职,但都因各种原因而离职。其间十三年,他不断为“大济苍生”而努力尝试,结果却都是失望甚至绝望,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来表达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当然,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官场的不顺利才选择归隐生活的。诗人内心最纯粹的情感取
向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他选择田园生活的真正原因。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其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着日常生活。
其实,陶渊明在思想上就首先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诗意化,他的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来歌颂,这种思想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就很突出。陶渊明就活在《桃花源记》的诗意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意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活动,有首诗的开头就写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足,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最理想的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风光,写耕作时的愉悦心情,写陶醉于大自然的轻松,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当然,这种诗意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淡泊名利、醉于自然的诗意心境。他向往的社会是安宁和谐的、自耕自足、毫无虚伪与争斗的,他所喜欢的生活环境也是充满自然气息、恬静淡然的乡村;在他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他
最真实、最诗意的人生追求。在诗人的心灵深处,一种审美的、逍遥的意趣早已在诗人归身于田园之际弥漫于诗人的生命状态之中。也正是这种审美的意趣,是诗人得到了心灵上的逍遥自得。
而除了在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诗意外,从他的诗文中我们更能明显看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诗意所在。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其诗作体现了质朴自然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不仅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诗意生活方式的真实文人。陶渊明的诗文题材大多都贴近日常生活,形象也大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事物,但是他却能用毫不雕琢的诗文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写出和谐恬静的感受。他诗文中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诗中所展现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诗人心中最向往和最陶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的正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
诗意,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的一种人生观念,是他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自陶渊明开始,田园诗风才真正开始流行开来,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代文人的心弦。
他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不愿过着让自己委屈的日子,他陶醉于自然生活,他痴迷于恬静淡然的田园耕作,他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对世俗的摈弃和于自然生活中的陶醉。当他于官场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