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学习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54: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试卷+教案+习题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某种行为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 环节及要点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的实例 引入。你听说过吗?有的乌鸦会从高处把坚果 (果皮硬的果实)扔到水泥地面上摔碎,从而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轻松的吃到里面的果仁。有些坚果特别硬,不容易摔碎,乌鸦会用更好的办法:它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等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为了安全起见,它不会立刻飞下去吃果仁,而是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去享受美味。 教师提问:乌鸦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吗?如果不是,这种行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动物的行为》吧! 教师利用教材“资料分析”里的素材,引导学生判断,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渗透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上述资料里描述的各种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2.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分析资料3,试说说先天性行为有没有局限性。 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 阅读教材,观察并回答问题 1.资料2、3、5是先天性行为,资料1、4、6是学习行为。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刚出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试卷+教案+习题

试卷+教案+习题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课堂小结 达标练习 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袋鼠爬进育儿袋的资料和美国红雀给鱼喂昆虫的资料,回答问题: 小袋鼠爬向育儿袋的行为属于哪种行为?如果小袋鼠没能爬到育儿袋里,会怎样?失去雏鸟的红雀给金鱼喂昆虫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利用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动物所具有的先天性行为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 通过分析大山雀喝牛奶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通过分析蚯蚓走迷宫的资料,提出问题:蚯蚓具备这种学习行为对它的生存有影响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师可利用表格帮助学生对两类行为进行比较,使学生掌握两类行为的特点及区别。 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3.先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对物种的延续没有意义。 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总的来说,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 在对比各种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生总结 后,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试卷+教案+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