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23:0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级各类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着和实践着新课程。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笔者回顾了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作了一些反思,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关于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的教师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他们不讲语法,不讲修辞,甚至连基本的字词都忽略了,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避“字词”而不教,似乎现在的语文课上再教学生字词,就不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它违背了《课程标准》制定者的本意,“不考”并不意味着“不教”!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养的根本,离开了最基本的字词去谈什么“能力”“素养”培养,那无异于“水中望月”“雾中看花”。一个中学生连基本的语法、修辞常识都不懂,连常用字词都不会写不会用,那还谈什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要正确对待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不要因为实践新课程,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当然,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化繁就简,讲究实用和有效,可以采取“随文教学、系统整理”的方法,不去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二、关于课堂讨论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自觉地引导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们都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可是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讨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
第 1 页第 1 页
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合作讨论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不管有没有必要。其实有很多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有些老师往往不能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好象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他们把“合作讨论”当成课堂的“点缀”。第三,有些老师安排学生讨论后,自己不参与讨论,无事而做,只是做个局外人,有时甚至像个“计时员”,他们习惯于说“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充分。第四,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合作讨论,发言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只是一个倾听者。
我们要正确地运用“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把它当做为了体现“课改”精神而采取的一种“作秀”,我们应该适时、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关于课堂活动
当前,有不少的语文老师认为“课改的课应该热热闹闹”,也有许多领导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热闹看成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于是老师们就认为在课堂多搞些活动,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诚然,搞活动,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是否按你的要求去“思考”了呢?
笔者曾有幸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上课老师教学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端午日》,那位老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在课堂上拿着笤帚、拖把、粪箕“敲锣打鼓”、“挥桨舞棍”,这样的课堂好不热闹,好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赛龙舟”场面的热闹,但除了这些还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活动之余能留给学生多少收获呢?其实,笔者以为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端午日》这篇课文毕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啊。笔者以为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想的语文课,似乎更像一节语文课。即使确实要搞“赛龙舟”这样的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搞。
四、关于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聆听专家的报告,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还有相当多的老师
第 2 页第 2 页
课堂教学“设计”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
1、教学环节的“程式”化
这些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是按部就班的,如果学生的表现背离了自己的预先设计,他们就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往自己预设的“框子”里“拉”。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已经“程式”化了:首先,感知文本;其次,探究文本;第三,拓展文本,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这种教学“设计”完全是从教师 “教”的角度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学”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老师上课伊始,就一股脑儿提出几个自以为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还“美其名曰”这是“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当然,课堂教学不是不可以“设计”的,相反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只是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情”的变化能够灵活应变地组织实施教学环节,该省的则省,该删的则删,该变的则变,千万不可死搬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切不可只备教材,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备学生上来。
2、问题答案的“标准”化
在当前大力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今天,我们仍然发现有一些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十分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不同时,总会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往上*。我们还不时听到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说“还有什么呢”、“再想一想”,当学生们终究没有能“上钩”时,他也就只得“越俎代庖”了。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仍然需要“设计”,但这种设计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能够根据具体学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开放的、生成性设计。
五、关于语言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反对对文本的支离破碎的“剖析”,在课改实验中,很多老师确实改变了以往 “肢解”美文的做法,通过朗读、概括大意、谈阅读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总
第 3 页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