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2 3:11: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要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它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死水》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也汲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甘露,是中西艺术合璧的完美呈现。

《死水》这首诗的民族特色首先体现在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首诗写于闻一多留美回国前的一段时间,发表于回国之后。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引起闻一多的不满和愤怒,同时更激起了他的思乡爱国之情。然而当他满怀期望地回国后,看到的却是祖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作者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死水》,自然有其深刻的含义。“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正是当时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的绝佳写照,把现实世界比喻为只能让丑恶来开垦的一沟死水,是诗人疾恶如仇、渴望光明品格的象征。其中蕴含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其次,诗歌选取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闻一多是一位受传统影响比较深的文学家,出生于封建传统家庭的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长大后虽然留学美国,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非常热爱。回国后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因此他的传统文学底蕴是非常深厚的。这当然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在《死水》中,他就选取了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意象,如漪沦、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这些柔美而艳丽的意象旨在与死水的丑陋和肮脏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美衬丑,以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使这一沟充斥着“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的死水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显得更加污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丑陋的深恶痛绝。除此之外,整首诗歌在格律的建构上也延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有力倡导者,也是新格律诗派的主要理论家,他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提出了新格律诗的创作标准,强调诗歌要押韵,每行诗的“音尺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而《死水》正是新格律诗理论最标准和具体的阐释。这首诗一共有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从整首诗歌的结构上看,它与古代格律诗一样具有整齐的建筑美。此外,每行诗都有相同的音尺,大多都由二字尺和三字尺组成,使得诗歌读来琅琅上口,真正做到了“字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死水》继承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精髓,饱含着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思,充满了“浑括”、“蕴藉”的意象,建构了一个“均齐”、“圆满”的结构,同时它在创作技巧上也汲取了许多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营养。

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认识了卡尔·桑德堡、门罗、海德夫人、罗厄尔等美国新诗运动中的重要诗人。这段经历使他对西方的现代文艺思潮产生了兴趣,并促使他在以后的诗歌写作中汲取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在《死水》这首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对他的影响。首先,闻一多吸收了唯美主义的形式理论,认为诗歌创作中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泰

戈尔批评》中他就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进而强调格律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诗人应该“带着脚镣跳舞”,在此基础上,他建构了诗歌“三美”理论。无论是在建筑美、绘画美还是音乐美上,《死水》都严格地恪守了这一创作原则,从而具有了完美的形式。在建筑美上,《死水》的节与行之间,整齐划一;在绘画美上,诗中色彩交错,绿的“翡翠”、红的“桃花”、五彩斑斓的“罗绮”和“云霞”,更有“酵成一沟”的“绿酒”,“珍珠似的白沫”,这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在音乐美上,《死水》每节中的每一行诗都有相同的音尺,比如第一节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虽然每个音尺的字数不同,或是二字尺或是三字尺,但是每句诗都有四个音尺,这样不仅在结构上更加美观,更能使诗歌朗读起来具有音乐似的和谐的旋律。《死水》中还采用了押韵的方式来使诗句更具音乐美,比如第二节中第一行的“花”和第四行的“霞”相互押韵,第三节中的“沫”和“破”相互押韵,这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婉转,更容易传诵和朗读。诗歌三美是闻一多在吸收了唯美主义形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新诗发展的现状所创立的重要诗歌理论。除了唯美主义,闻一多还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影响,他最重视的是象征主义艺术的暗示性、提示性和含蓄性。在《死水》这首诗歌中,“死水”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象征主义者强调”大自然是座象征的森林”,“死水”就是闻一多从这座“森林”里提取的生动意象,它暗示的其实是当时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充满着死水一样的腐臭和污浊。闻一多还受了象征主义运动先驱者波德莱尔的影响,波德莱尔曾提出“要把善与美分开,发掘恶中之美”,在《死水》中闻一多运用了这一原则,以“翡翠”、“桃花”、“云霞”等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死水”的腐臭,在反讽和对比中加强了对丑恶事物贬斥的力度。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中坚力量,闻一多正是以中西融合的诗歌理论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死水》作为其代表作,是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也凝结着闻一多的心血。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新诗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陷入污浊的“死水”,它将沿着古人筑起的坚实基础,在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中,向着未来声势壮大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