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6:57: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专 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指导教师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药学 衢州 袁奕艺 学 号 710013222002 周新高
2012 年 03 月 24 日
一、 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药物动力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体内药物分析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数据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监测;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应用;受药物影响的的体内内源性物质测定;为药品管理和新药设计提供数据和信息。
二、 论文提纲 1、摘要 2、关键词 3、目录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与任务 二、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
(一)色谱法和联用技术
1、气相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应用
(二)免疫分析法 (三)光谱分析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应用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测定法 四、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一)分析方法设计依据
(二)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五、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评价 六、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向 七、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
4、正文
5、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姚彤炜、体内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姚彤炜、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石东方、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5、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6、张军仁、体内药物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赵春杰、药物分析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8、于治国、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9、张正兢、药物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郭涛、体内药物分析、药学实践杂志、198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