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 1:47: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初二现象”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青少年及其家长都应该了解这些变化,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顺利度过这一美好时光。
二、初二年级学生特点及家庭特点 (一)初二年级学生特点 1、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像初一时那样容易接受。
2、情绪波动起伏大
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在家里,他们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小孩看待,最讨厌大人管头管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3、闭锁性与社会性
孩子进入初二后,变得不爱讲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理,如果家长问起学校里的事,孩子态度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两语就讲完了,年龄越大越明显。这一时期,一方面孩子对父母闭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加之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想寻找友谊,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心扉完全敞开,无所不谈。
4、性意识的骤然增长
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总体上说: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明显,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所以,初中生群体,告别童年走进少年,即将踏入青年行列,是一个过渡年龄段,处在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也处在一个认识容易极端、感情容易冲动、行为容易盲动的危险年龄时期。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二)初中生家庭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生父母已进中年,由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家长对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给孩子发展的机遇、风险,存在着企盼和担心。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偏高,而孩子实际表现和家长的理想又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造成孩子的气馁和家长的急躁。亲子关系疏远、紧张,是初中生家庭相当普遍现象。不管是民主型家长、粗暴型家长、溺爱型家长,或是放弃型家长,家长往往看孩子缺点多,看优点少;埋怨多,赏识少;指责多,称赞少。只不过,民主型耐心点,粗暴型简单点,溺爱型无奈一些罢了。
跟踪指导老师不难发现,初中生家长往往缺少观察,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仍旧用管小学生方法管理中学生;对学习成绩过份敏感,而对学习过程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分析;生活中往往过度照顾、过度呵护,剥夺孩子自理、自主的机会;爱唠叨,言教多,不太注重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尤其异性交往有很多认识误区,指导很不得法;容易把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孤立分析、单独解决,不懂得放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等大背景下,整体分析和解决;严重忽视孩子群体间的个体差异,爱以别家孩子长处比较自家孩子短处??
三、初二学生问题聚焦 1、自我中心
典型表现:任性、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 产生的原因:家长的溺爱、袒护与包办。
2、依赖
典型表现:缺乏自信心与独立感。 产生的原因:父母过分照顾。
3、叛逆
我儿子今年初二,初一前一直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可现在坏习惯越来越多,在家里、在学校都表现的没教养,明明错的事也要犟嘴,总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没大没小(分不清什么话该他的身份说),今天在学校就和老师发生了冲突,起因是他上课说话,老师批评他,他不服气,认为老师只说他没说别人(说话的不只他一个人),我知道后批评他两句就跑了,唉!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他。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4、懒散
典型表现:做事拖沓,生活目标模糊,行动松松垮垮,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应付,对自我毫无严格要求,没有一点进取心、责任感和挑战意识,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产生的原因:包办一切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放任宠爱使孩子缺乏责任感,缺乏锻炼使孩子滋生出惰性,师长不良的示范引导使孩子养成了懒散。
5、早恋
例:关于家长来校反馈一学生情况
生理发育过早,青春期的提前,性意识的出现,是初中生早恋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条件和营养的改善,以及现代文明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不断提前,已呈现出世界性趋势。在我国这一趋势也同样明显。青少年的性发育比80年代提早了1—2岁,生理上的早熟必然引起心理上的性早熟,产生性渴望、性萌动等心理表现,成为早恋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思维的片面性,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只顾眼前的快乐而我行我素。
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亲或母爱,感情饥渴,易寻求同龄人的关怀。
初恋的高峰年龄段在13—16岁,平均年龄为14—20岁。
6、成绩出现分化
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结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
四、家长教育对策
1、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
家长应理解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家长应多做些功课,比如订阅相关书籍帮助孩子成长。当孩子变的沉默寡言的时候,正是自己也变得惶恐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应该适当的引导孩子。当不方便开口时,可以选择其他的一些方式,例如可以订阅一些关于青春期的杂志,或是购买一些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籍等等,这样就算是孩子自己沉默寡言,也会从书中找到解决困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