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课时)名师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4:22: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生物高一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1节

《二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何雯芳

一、课题: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 二 受精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受精作用》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点即配子中染色体多样性的原因与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其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是前一课时“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进一步的分析与利用,掌握好这一知识有利用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也是学生理解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的前提。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生物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的必要过程,知道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为今后基因重组、杂交育种及基因工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进行。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2.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细胞分裂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4.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能初步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进行学习。

5.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变化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6.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完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构建活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动画、教师讲解,能够阐明细胞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尝试建构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 (3)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能够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通过教师分析、查阅资料,能够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建构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受精作用);

(2)基本技能(尝试进行模型建构,小组合作探究,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推衍与分析,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建构模型的同时达成知识生成,同时进行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3)基本思想(通过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学习过程中实践、交流、讨论、模型建构等认知过程,认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感恩父母,充满自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八、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九、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橡皮泥。 十、教学方法

教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着重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探究、对比、类比等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

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人生价值观。

学法:探究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通过幻灯片的播放,带领学生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一起复习前面学过减数分裂。 (提示:打开素材精品动画:减数分裂) 学生活动 观看幻灯片和老师一起回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观看图片,利用图片直观、清晰的特点,唤起学生对医学多的知识的记忆,引出本节课的活动模型构建。 合作探究 模型构建: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剪好的染色体,分发给学生。 2.准备两张较大的白纸,在其中一张上画一个足够大的触及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容纳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染色体。 二:方法步骤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变化。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好,了解了用具的用途,现在大家可以小组进行讨论并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了。 每两人一组,参照课本中的方法步骤,完成模型构建。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讨论。 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合理推测并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教师介绍实验用具的使用并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建模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互动生成 在对不同组构建的模型的分析过程中,通过生生质疑、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