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6:30: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 历史 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 政治 支持和 法律 保障。2003~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 期,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 中国 -欧盟关系中,无论在 经济 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1.2003年,欧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久有望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区外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12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4%*,进出口总值已接近于日本(1336亿美元)和美国(1263亿美元),增长速度则超过日本(31.1%)和美国(30.0%)。同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时双边贸易额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已为当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03年当年列第6位。截至2003年底,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45%(即7318个)发生在1979~1996年18年间,在实际投资总额377亿美元中,则只有24%(即89亿美元)发生在上述时间段;相应地,有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国都相对集中在欧盟的5个成员国身上:截至2001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法国(1.26%*)、荷兰(0.95%)和意大利(0.52%)5国,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在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亿美元中,德国(419亿美元)、荷兰(154亿美

元)、英国(144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和意大利(117亿美元)5国合占了欧盟对华贸易的77%,即欧盟在中国外贸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来自上述5国。

2.政治支持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而又迅速地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优良”的一个标志,它同商品、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及其产品质量提高一样重要。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顺利的发展,除了建基于各自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之外,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仅以建立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政治与人权对话为例。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对话。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欧盟-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欧中领导人会晤。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6次。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连串的政要互访尤其重要。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上述内容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些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1985年,在该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 交通 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与美国等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使中欧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但自1992年起大体恢复的中欧政治关系又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1996年,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欧委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把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高到与欧美、欧日关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2001年,欧委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及行动要点。2002年,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中国》文件,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良治、法治、民权。2003年9月,欧委会又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一个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同和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变;把帮助中国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在建设信息社会、环保、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新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民间接触,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定》的谈判;提升欧盟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对欧盟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法律。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化、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以及认真程度等诸方面都有明显进展。自1998年欧委会公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对自己的对华政策做出评估并提出新的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在为发展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一个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与信息支持构成一个系统。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国和欧盟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对拓展经贸合作有利。 (二)拓展经贸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欧之间“生意”本身的问题。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继续致力于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渠道以及及时准确地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 1.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欧盟在人口、对外贸易、资本输出等方面均超过美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大体与美国相当。欧盟努力要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发挥日常影响,而且要争取主导制定世界贸易规则,还要争取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在国际政治领域,欧盟正在谋求并且逐步成为与美国追求世界霸权明显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主导力量,而且要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风范,它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不同于美国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主张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和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重视并寄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利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九一一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上述信念,也更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欧洲模式的某些认同。不仅如此,欧洲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可供 参考 的社会-经济模式,即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而不奉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加市场社会。随着欧盟成员国扩大为25国,欧盟的经济政治力量与影响将趋向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迅速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前景乐观。中欧双方各自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首先,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在外交排位中都长期突出地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在欧洲,当然是欧洲内部事务第一);有的欧洲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人们很难想像欧中关系会比欧美关系更近。其实,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远近”类比问题。欧-美-中相互间关系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欧洲内外和中国都有人认为,欧洲联合的政治前途不容乐观,特别在东扩之后。诚然,随着2004年10个新成员国入盟以及在接着的二三年后可能还有几个国家加入欧盟,欧洲联盟的政治气氛会发生一些改变。例如有人认为,在今后几年里,欧洲人的注意力将首先放在内部:“大欧洲”也许暂时比今天的欧洲“脆弱”;欧盟将需要对其新的边界邻国实施一项新的“东方政策”;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表决机制问题尚有待解决;欧盟内部的资金分配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等。但这些都决不意味着欧盟会让外部世界听不见它的声音,一种变动的外部局势本身也属于“大欧洲”面貌;同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中的分量会变得更大,这将唤起欧洲内外对欧盟在世界政治中所起作用有新的期待。①「①[德]约瑟夫·扬宁:《新的欧洲面貌》,载《deutschland 》,2002年12月/2003年1月第1期。」最后,在欧洲内外和中国还都有人对欧洲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前景缺乏信心。诚然,在世界经济 论坛 《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列的80个国家2002年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序中,美国位居第一,而欧洲主要国家英国排在第11位,德国第14位,法国第30位,意大利第39位。②「②[德]彼得·k.康纳利斯、[美]迈克·e.波特、[瑞士]克劳斯·施瓦布编,方丽英、罗志先等译:《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摘要》部分xv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因此而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

欧洲前途取决于它对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取决于它对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取决于它在新 现代 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欧洲的联合与改革都在步步前行,尽管困难不少。从屡屡挫折中不断取得成功,这本身就是“欧洲建设”事业的逻辑。同时,对美国经济前途也未必有理由过于乐观。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既起牵引作用,又起破坏作用;而欧盟则主要是起稳定与平衡作用。

2.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合作渠道。首先,要恰当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履行义务,放弃原来那些准予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特权以及违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