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前准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8/5 13:22: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前准备

作者:吴善虎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05期

有效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三大环节: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评价。然而,多数教师对后两个环节比较重视,对课前准备的实践与思考则相对简单。事实上,课前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只能是低效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怎样的课前准备才是有效的呢? 一、深入钻研,正确解读文本

关于文本解读,谌安荣在《语文课程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回归》一文中说:“文本一经产生就已成为自我满足的独立的意义结构系统。读者阅读文本就要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而不能把文本当作可以任意肢解的对象。”[1]可见正确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有两种问题:一种是不爱钻研教材,热衷于阅读教学参考书,甚至连课文的有些字音都读不准,练习题也没有思考清楚,文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还模糊不清,就匆匆去上课了;另一种现象是虽然钻研了课文,但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正确。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主要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友好相处的生活小故事,表现了一个世界级大科学家伟大的另一面即充满童心、关爱孩子、乐与孩子相处,以及文中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可爱。教学的重点应该紧紧扣住文中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品味爱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和小姑娘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的。但是不少老师把这篇课文解读成重点写爱因斯坦的伟大,于是课堂上通过补充大量的关于爱因斯坦成就的资料来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实在有失偏颇。这两种问题,一个是钻研不深,一个是误读文本。如果就这样走进课堂,教学怎么可能是有效的呢?甚至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因此,追求有效教学,首先要深入地钻研课文,从字音到词语,从结构到手法,从内容到主旨都了然于胸,力避不钻研、浅钻研及误读文本的现象。

我的做法是备课前首先像一个学生一样反复地阅读,直到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表达的思想,课文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做到整体上把握,读出自己的感受;其次动动笔,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好词好句、关键词句,标注序号,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做好批注,拿不准的字音、不明白的词义通过查阅工具书标注清楚;再次试做课文后面的练习和相关配套的练习,每一题都要思考清楚,记下要点;最后阅读教学参考书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信息,不断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直至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聚焦言语,制定适切目标

毋庸讳言,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转”的现状依然大量存在着。语文课上成了别的课,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比如,课文是《新型玻璃》,便让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研究新型玻璃的种类和功能,上成了科学课;课文是《谈礼貌》,便让学生讨论讲礼貌的重要性,上成了思品课;课文是《去年的树》,便让学生议论从树木到火柴的演变,上成了环保课……[2]这些现象,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问题,也是教学目标制定偏差所导致的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教学目标正确、合理,才会形成有效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必须要做“语文的事”,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聚焦言语,牢牢把握言语运用这个根本,把人文素养渗透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例如,苏教版六年级《钱学森》一课,有位老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第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第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第四,学习通过人物语言来写人物的方法并能尝试迁移运用。无独有偶,在凤凰语文网上有老师也上传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他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第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第三,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把这两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对比着分析,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从生字到词语到词义,再到朗读、体会情感、学习写法,层层推进,每一点都紧扣着语言文字,着力点在言语运用上。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有言语运用,但是显然不够具体明确。《钱学森》课文中有不同人物的对话,可以体会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的好题材,但在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中没有出现,第三点教学目标谈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但是他的指向是为了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情感而不是指向怎样把人物的爱国之情写出来的,显然偏离了语文的航向。这位老师目标的缺失在第一位老师的第四点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由此,我以为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始终着眼于言语的运用,更为适切。 三、讲究方法,精心预设方案

多次在校内外观摩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上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学生在课堂上争相发言,思维活跃,高潮迭起;另一种则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开小差,偶尔发言又不得要领,老师的教学难以推进。其中固然有教师专业水平及学生素质的差异,但是跟教学设计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到底该怎样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呢?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开放性的“并联式”教学方案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很多情况下优于线性的“串联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所谓“并联式”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高度开放性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学而导,推进教学。“串联式”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个问题,逐个解决,用问题推进教学。纵观名特优教师成功课例的教学方案绝大多数也是这种“并联式”的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时,就采用了“并联”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文的2-6小节重点讲的是大尖哥和水社姐不怕牺牲,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降伏恶龙的经过。重点的语句是这样三句话:

1.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2.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3.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 这三句话分别散落于不同的段落之中,设计方案时,我没有采取按部就班即根据语句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教学,而是请学生自由放声读2-6小节,划出最感动自己的词语和句子,然后说说感动自己的理由。课堂教学时,学生说到哪一句就进行哪一句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果然没有按照课文句子的先后顺序来交流。因为我事先做了很好的预设,所以课堂上就比较从容,频频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高潮。

本文仅从文本解读、目标设定、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简要谈了开展有效教学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但这些又是以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水平为基础的。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又互为因果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准备”需要考虑和落实的也远不止上述三点。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课前准备都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有效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谌安荣.语文课程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回归[J].教育导刊,2009(9). [2]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9). (吴善虎,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211100)